欢迎访问 反腐倡廉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教育

《读书》“荀子·劝学篇”中的治学之道

发布时间:2021-03-25 18:32:00 作者:admin   来源: 安徽纪检监察网

  荀子,名况,是战国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他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同时融合了法家的思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成就。其思想理论被后世编为《荀子》一书。《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它论述了学习的必要性、方法、目的等。荀子认为,人要终身通过学习去完善自身、善用自然的力量,最终达到“能定能应”的境界。《劝学》提供的治学之道,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

  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劝学》开篇即提出明确的主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将学习设置为全篇甚至全书的第一个问题,这与荀子的人性观紧密相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通过学习来完善。学习,也就成为人成就自己、利用自然界、造福于人的根本方法。“学习,不可以停止”,这是荀子治学之道的核心观点。

  荀子以一系列例子来说明持续学习的价值。“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持续不断的学习,可以使一个资质普通的人突破原本的起点。人们也从此便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比喻赞叹那些实现极大超越或比师长更优秀的人。“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天然形态的木材,经过“輮”的加工,也可以成为形态合理、大有用处的工具。同理,各种各样的人,经过学习,就可以真正进入和适应社会、发挥自身的潜能与才干。荀子以比喻说明了学习对人的塑造作用,而后引出结论:“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想要明智、清醒、行为没有过错,就要像木头、金属受到加工一样,广博地学习,并每天反思、觉察自己。“终身学习”的主张,由此得到了明确的理由。

  以积累、聚焦为学习原则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对荀子来说,“积”是学习的根本原则。“风雨”“蛟龙”“神明”“圣心”,这些恢宏、瑰丽的意象与超越性的境界,都是从最平凡的“积”中得来的。这里的学习其实已经超越了智识的增加,完善的是人的整体境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跬步”“小流”出发,人就可以达到千里之远的地方、成就江海的浩瀚与辽阔。

  积累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漫无目的会分散积累的力量。只有用心专一,才能聚焦积累的力量,保障其方向。所以,荀子提出学习的另一原则“用心一也”,并以蚯蚓和螃蟹为例来说明该原则。“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蚯蚓与螃蟹虽然力量对比悬殊,但各自努力的成效却因“用心”而大不同。哪怕再柔弱的人,聚焦自己的精神与力量,未必得不到好的结果。用心专一,是每个学习者积累时必须注意的方向性原则。

  学习的具体环节和方式方法

  那么具体而言,人应该如何学习呢?荀子给出了一系列答案。

  第一,研读经典。学习最重要的内容便是研读经典。在他看来,《诗》《书》等经典包含着天地间的学问、秩序与和谐,是天地大德最纯粹、最完全的显现。在对经典的终身研读中,普通的士人自身也能渐渐转变为圣人。

  第二,用心体会。“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读经典不能只用眼睛去读,更要铭记于心,让经典贯通于身体,于动静之间无不践行经典。“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经典不应成为夸耀与取悦的谈资。对经典的浸透式学习,是为了真正地滋养身心、自我成长。

  第三,亲近君子。“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亲近贤者。经典离人终究有些距离,而君子的言行,不仅可以教给自己崇高的道理、还可以在生活中展示道理的应用。

  第四,看重礼制。“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荀子认为,对道理的学习最终要落实在看重礼制上。否则,士人的觉察与思辨就仍停留在个人的世界里,不能真正进入社会发挥作用。

  第五,交流有方。“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学习除了个人的阅读、思考、实践,还有与人的交流。为了使交流更加有效,也为了自己不被引入歧途,交流对象的选择就非常重要。谦逊有礼的人,才值得与之探讨道的宗旨。言辞和顺的人,才值得与之探讨道的义理。以诚恳的状态倾听的人,才值得与之交流道的精微之处。

  荀子一步步地说明了学习中的具体环节和方式方法,提示了易入歧途的风险,将学习落实为一种可操作的事。

  学习的目标是让自己成为完善的人

  如果说开篇的主张是荀子召唤我们去爬一座山,那么后续对学习的一系列讨论,就像是他亲自带领我们攀登一条山路。那从未见识过的山顶到底是什么景色呢?学习如果是“为己之学”,最终我们会因此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呢?“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学习最后使自己对善好、正当的事物有本能的喜好,如同感官喜好缤纷的对象一样。“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到了那个时候,权力与利益不能摇撼自己,人多势众不能改变自己,天下万物也不能让自己动荡摇摆。活着的时候是这样坚定,死的时候也是如此,这就是德操。内在坚定、沉稳,才能应对外部世界。内在坚定,应对得宜,这就是完善、整全的人了。天显现着自己的光明,地显现着自己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就在于其整全、完善。

  《劝学》是一篇逻辑清晰的文章,但也充满了激情、想象与理想。我们跟随着荀子的指引,一步步领略学习的奥义,最终眺望那人能达至的“成人”境界。这样完善而美好的境界,虽然需要努力攀登,但好在它对所有人开放。当我们动摇时,只需记得那句叮嘱:“学不可以已。”(翟婷)


原文链接:http://www.ahjjjc.gov.cn/dushu/p/89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