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对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作出了阐释和发扬,提出了“国以民为本”“平易近民,为政之本”等思想理念和“取信于民”“富民为本”的具体主张。图为3月26日,游客参观位于福建省南平市的朱熹园,了解朱熹的民本思想。黄亨营 摄
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园考察时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如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结合、怎样结合?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相通,因而能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一天起,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先达解释说:“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摆脱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完全接受另一种文化。马克思主义能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否生根、能否得到中国人民文化心理认同的重大问题。”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都相近、相似、相通。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曾概括说,中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通之处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唯物论,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唯物论的传统。荀子、王充、范缜、张载、王夫之等都有许多精湛的唯物论观点;二是辩证法,老子、《易传》、张载、程颐、王夫之等的学说中都含有比较丰富的辩证法;三是唯物史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肯定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虽还不能称为唯物史观,但与唯物史观有相通之处;四是社会理想,儒家学者宣扬“大同”理想,讲求“天下为公”,“大同”成为人民长期期望的理想境界,与共产主义有着相通性。
陈先达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而是具有国际性的学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没有宗派狭隘性的科学理论,对各个民族和民族文化最不具排异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极大包容性,具有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内在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正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这种契合和相通性,才使其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主流意识形态。”陈先达说。
2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历史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
文化不可能自动结合,必须有结合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历史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提出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的任务。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在以后的许多著述和重要会议上,毛泽东同志都深刻阐述了上述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他还赋予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以全新时代内涵,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部署。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党中央文件形式全面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并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部署,实际上有力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能不能结合、怎样结合等问题,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提供了依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钱逊生前写道:“无数革命先驱,在‘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价值观的引导下投身救亡图存的革命洪流,在实践中锻炼,接受马克思主义,成长为共产党员。他们的成长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的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3 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重要理念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回顾过往,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结合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重要理念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其中就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种理想追求始终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遗憾的是不能找到一条通往“大同”的正确道路。自从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大地后,人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为之奋斗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契合了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精神信仰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与中国自古以来所倡导和追求的大同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找到一条民族复兴、天下大同的现实路径。
在2021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作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奇迹背后,闪耀着“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信念光芒,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迸发出的力量。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追求,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不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的期盼;而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他们所描绘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新社会,就是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
“无论是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等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丰硕成果。”吴向东认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二者的有机结合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发展。
4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五千多年来,支撑和推动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这棵大树,没有夭折过,始终郁郁葱葱、高大挺拔、充满活力。很关键的因素: 一是根脉不断,二是成长不息,三是呵护有加。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不断时代化。”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说。
“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有勃勃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有旺盛活力。”秦宣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个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一个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两者相通、不可分割。”陈先达认为,社会主义中国要建立和发展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正确走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奋斗实践,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面向未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