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载体和管理机制——
让农民工党员有“家”更有为(深度关注·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注重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省近年来探索开展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创新管理模式、管理载体和管理机制,着力破解农民工党员去向掌握难、活动开展难、管理到位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取得显著成效。
“说的是家乡话,讲的是家乡事,让我们有回家的感觉。”听完一堂“乡音党课”,曾安荣意犹未尽。
曾安荣是四川宜宾市叙州区人,长期工作生活在深圳,家乡的党委组织部门派老师来深圳授党课,让叙州区驻深圳流动党员党支部的党员感到很暖心:“雁行千里组织牵,乡音党课浸心田。”
叙州区驻深圳流动党员党支部有3个党小组,主题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党员参与率都在90%以上。在融入流入地参与城市建设的同时,流动党员们还返乡开展爱心助学、爱心助农活动,成了推介家乡的“宣传员”、城乡融合发展的“联络员”。
流入地“管不好”、流出地“管不到”,是流动党员管理避不开的难题,必须创设机制,推动齐抓共管,确保管理服务到位。
四川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500万,其中党员21.2万人,占全省流动党员总数的85.7%。近年来,四川抓住党员队伍分类管理试点契机,探索建立流入流出地双向联动机制,着力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双向联动,摸清底数
农民工党员毛正伦是泸州市泸县立石镇中咀村人。2016年3月,他携全家到广东省东莞市务工,这期间,毛正伦更换了电话号码,加上工作流动性强,流出地党组织一度与他失去联系,流入地党组织也未将其纳入管理。
听说家乡在东莞专门为农民工成立了党组织,正号召党员报到,毛正伦就去了,“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比对个人信息,核实了我的党员身份,还为我建档立卡,纳入党组织管理。”
毛正伦能纳入管理,与泸县驻东莞市农民工党总支成立密不可分。党总支成立后,会同东莞市各村(社区)党组织,对泸县籍党员进行摸排掌握,再比对泸县各行政村农民工党员信息台账,开展“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专项行动,精准摸排掌握流动党员流向、从业情况、返乡创业意愿、担任村干部意愿,做到“四个清楚”,确保对流动党员应排尽排、应找尽找。
近年来,四川坚持流入地和流出地相结合,着力明晰农民工党员共管责任,明确“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协同管理”的基本原则,细化双向管理责任清单,有效解决流入地“管不好”、流出地“管不到”的问题。
四川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副处长陈馨介绍,每年初,四川以县(市、区)为单位,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统筹,围绕外出流向、从业情况、返乡意愿、担任村干部愿望等,对34634个村(社区)进行全覆盖调查摸底,已掌握优秀农民工8.9万多人。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老乡”活动,采取“双向对账”“扫描二维码”等方式,深入摸排农民工党员底数,形成专门管理台账,做到常态摸排、动态更新、定向联系。
流入地落实属地责任,推动具备转移组织关系条件的农民工党员“应转尽转”,对暂时没有转移的,主动加强联系、纳入组织生活;流出地保持经常联系,采取电话联络、微信交流、邮寄家书等方式了解返乡农民工党员思想和工作动态。
在工作机制上,四川省委每年研究农民工党员管理工作,把农民工党员管理纳入基层党建考核和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建立责任清单,形成市统筹、县主导、乡主抓、村落实的责任体系。
组织覆盖,精准服务
农民工党员分布广、流动性强,教育管理面临挑战。
四川省结合农民工党员分布结构、职业特点等,在农民工党员集中地开办“微党校”,因地制宜开展送学进企业、进工地等活动,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学习讨论,使农民工党员及时听到组织声音、灵活参加组织生活。
“我们着眼党组织和农民工党员供需两端实际,鲜明需求导向,灵活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管理,不让农民工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四川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袁筱林说。
比如泸州市叙永县,登记在册农民工党员共有7133人,大部分从事建筑工程、餐饮等行业。针对这些党员的服务管理,叙永县探索出一整套流程——流动超过3个月就被纳入流入地党支部或“两新”组织,通过党员管理服务微信群、“学习强国”平台群等网络平台开设流动课堂;同时利用返乡时机,采取支部送学上门、集中培训、面对面座谈等多种方式,对缺课党员集中“补课充电”。
一些地方组织部门创新举措,探索共管协议等措施,完善流入地和流出地对流动党员的联动管理和服务。
2020年8月,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与宜宾市叙州区高场镇签订流动党员双向共管协议,约定每季度通联流动党员台账,实行党员共管、活动共抓、资源共享机制。叙州区流入党员与温江区在册党员同步参加组织生活、年度民主评议,每年底由流入地党组织向流出地党组织发函通报党员日常表现、奖惩建议,实现“补充式”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将“脱管脱联”的党员置于党组织有效管理之下。
签订协议,职责明确,党员台账清晰了,保障有力了,教育管理也跟上了。截至目前,温江区已经签订双向共管协议11份,联动打造流入党员活动阵地37个,推动98名优秀流入党员担任社区(小区)党组织兼职委员,84名党员受到流入地党组织表彰表扬。
抓实农民工党建,要提供优质服务。泸州市合江县发挥驻外党委桥梁纽带作用,邀请外省人力资源机构来本地开展“用工直招”,实现2.3万农民工定向就业。同时整合人社、工会、妇联、住建等部门资源,开展异地培训、法律宣讲、关心慰问等送服务活动60余场,让广大农民工“求职有门、就业有路、困难有助”。
农民工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覆盖到哪里。近年来,四川省指导市(州)依托驻外办事机构建立流动党员综合党委,督促县(市、区)依托园区、商会、行业协会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做到为用而建、建用结合。目前,全省已在北京、广州、重庆等农民工集中地建立党组织1035个,覆盖农民工党员14.3万人。
同时,四川还健全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农民工党员制度,建立创业就业信息对接、务工便利服务、普法维权救助等平台,开展代购返乡车船票、随迁子女入学等服务,在为农民工党员办实事、解难题中增强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建功当地,回馈家乡
“今天应到会党员46名,实到会党员39名,因病因事请假7名,符合规定人数。参加活动的还有宜宾市叙州区高场镇驻蓉流动党员党支部的10名党员……”5月26日,在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清泉社区洲际·春天广场小区党群服务站,小区在册党员与流入党员坐在一起,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怎么做”专题讨论。
温江区引领带动流入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功在当地,建立“公益银行”,发布“义务、岗位、项目”3张清单,以项目化方式引导农民工党员在民生发展、小区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川注重探索农民工党员与当地党员权利义务对等机制。落实“组织关系一方隶属、组织生活多重参加”制度,农民工党员在报到地享有参加学习培训、民主评议等权利,一些地方引导能力强、社会影响大的农民工党员进入区域化党建共建机制、担任联席会议成员,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承诺践诺等活动,助力当地社会治理和改革发展。
党组织作桥梁,有效帮助了农民工党员融入当地。同时,许多地方通过党建引领,回引农民工党员返乡投身乡村振兴一线。
“评上了省级创业明星,我很受鼓舞!”颜氏食用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云川是泸县云锦镇人,返乡前在江浙一带打工,主要从事食用菌种植工作。2018年,李云川积极响应家乡号召,带着多年的积蓄和经验技术回乡创业,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继续种植食用菌。目前,合作社年产菌包180万袋,鲜菇采摘量超过1000吨,产值达1200万元,带动了一批村民增收致富。
据泸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晓琳介绍,泸县通过党建引领,聚力实施培养工程,做好农民工招商回引,已建立市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等孵化载体15个,每年向农民工发放贴息创业担保贷款2000万元以上;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融资、创业培训、跟踪服务等公共服务。
政策支持,项目扶持。四川出台22条政策措施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制定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实施规划,健全回引、培养、使用、管理完整链条;同时,鼓励农民工党员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发展产业,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因地制宜确定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支持农民工党员带头发展产业、领办创办项目、提供就业岗位。
返乡农民工还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全省从优秀农民工中回引村党支部书记8000余人,培养村级后备力量6.1万人,发展党员2万余人,把优秀农民工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去年换届后,全省村(社区)两委班子中优秀农民工党员占比达到40.7%。全省集体经济扶持村中党组织书记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占71.6%,村(社区)两委班子中致富带头人占比达到28.2%,有效引导返乡农民工党员安心扎根下来、作用发挥出来。(人民日报记者 王明峰)
原文链接: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3/0718/c117092-40037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