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姑姑家的衣柜里至今还珍藏着一份很有纪念意义的极其贵重的报纸,这份报纸由于年代久远,几经辗转,看上去枯黄而又褶皱,像一片被秋风吹落的树叶。但上面的字迹还算清晰,展开这份报纸,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报纸右上角三个黑标繁体字报头——《战旗报》。
《战旗报》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的机关报,1938年由时任抗大一分校代二大队(团)政委安征夫同志创办。《战旗报》原名《锻炼报》,为纪念随营军校又改名为《火炬》,后成为抗大一分校机关报。1940年为纪念抗大一分校东征到山东,最终更名为《战旗报》。据资料考证,1941年2月3日出版的《战旗报》真迹,只有一份珍藏在国防大学校史馆内,头版头条是安征夫为皖南事变连夜赶写的社论《充分准备自己》。难得的是,我家保存的这份《战旗报》,可能是存世的又一份真迹。这背后的故事要从我的爷爷说起。
我的爷爷王安定(1926-1979),是河南济源县坡头乡孝庄村人,幼年随母讨饭,四方飘零。1943年11月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警卫员、战士。1947年10月随陈谢兵团黄河支队渡黄河入嵩县,先后任第六区(大章区)区委委员、区委书记兼区长、中共嵩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副书记兼县长。
听姑姑讲,原先爷爷是要饭的,不识字,参加八路军后才跟着首长开始学文化,说当时他在部队学习时,这份报纸不仅是政治教育的教材,更是战士们学习文化的教材。前几年在家整理东西时偶然发现此报,于是便开始回忆、查证资料,来还原爷爷与这份《战旗报》的情缘。
1943年,爷爷参加了八路军,跟随772团团长陈赓当警卫员,豫西解放后以太岳干部为主建立了太岳五地委、专署和军分区并建立了各县领导班子。10月下旬中共豫、鄂、陕三地委(简称伏牛山地委)专署和军分区机关从宜阳九间房迁住嵩县大章村,爷爷也从那时起开始留在嵩县这块土地上,开始了另一段革命生涯。
当时,陈赓首长特别关心贫苦子弟在战斗之余的文化学习。那时部队十分艰苦,学习内容少之又少,这份《战旗报》就是当时战士们学习用的一份教材,也是解放区纪念皖南事变的重要史料。皖南事变的消息传到解放区后,安征夫连夜赶写了《充分准备自己》的社论以及解放区各部悼念烈士、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章,均发表在这份报纸上,是反映当时状况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这份报纸也就一直跟随我爷爷转战南北。
爷爷留存的这份《战旗报》,历经战火纷飞和社会动荡,直至今日竟仍能幸存下来,实属不易。今日还原那段红色的历史,让我从一个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党性修养、初心使命,发扬光大战旗精神,尤其是作为一名长期战斗在纪检监察宣传一线的老战士,也更加激励自己保持始终如一的战斗活力和不竭动力,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岗位职能和主观能动性,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做一名忠诚的巾帼卫士,与所有纪检监察干部一道,筑和谐,保平安,让清风正气吹遍中原厚土、神州大地。(嵩县纪委监委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