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倡廉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反腐时评

读《沙乡年鉴》随感

发布时间:2021-04-16 16:28:45 作者:admin   来源: 甘肃纪检监察网

  生态环保如今已是一门显学,也是席卷全球的社会运动。站在今天回首,不仅想起对生态环保运动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本书——《沙乡年鉴》。这本书的作者利奥波德,生于1887年,逝于1948年。在他生活的年代,整个世界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程度还不高。利奥波德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少数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重要性的人。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科技突飞猛进,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在向自然大规模进军中,人们生活普遍改善,但自然却惨遭破坏。面对无穷尽的欲望,地球的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科技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生活,提高人们生存发展能力,但是却在发展中逐渐走向反面,一棵生长的数百年的大树,一把电锯一分钟就可以锯倒;农药消灭了害虫,还消灭了鸟类……生活环境反而变差了,生存空间相对变小了。

  很自然地,人们开始反思科技的不利影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其实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现端倪,先是哲学家对工业革命导致人性异化进行反思。后来又从哲学层面走向社会运动,从社会运动变为国家政策和全球行动,再融入为人们的思维意识和生活方式。在从哲学层面走向社会运动过程中,一些学者们用文学而非学术的方式,对社会进行了生态环保启蒙。

  文艺复兴中,文学艺术使欧洲从中世纪黑暗中走出来,使人从神学束缚中挣脱出来,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之相似,文学艺术的力量,对于生态环保运动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文艺,因其美的力量,所以感染力、传播力强。《沙乡年鉴》有着学术内核和文学形式,从文学的角度看,品位也高。学术性的研究,流于枯燥,也就难于对大众形成影响。而生态环保,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没有公众广泛理解、支持、参与,是难以形成一种全球性运动的,而如果没有全球一致行动,单靠一国一地区,生态环保就难以成功。

  《沙乡年鉴》总体上是文学作品,但不是纯文学,而似乎是社会学、新闻学等多种形式的杂糅体。随手翻阅,看到一句:“一只北美红雀鸣叫着,欢腾着,迎接春天的到来,后来发现自己错了,立即闭上了嘴巴,又恢复到冬天时的沉寂中去。”这样的描写,全书俯拾皆是,细腻、有韵味,又有生活情趣。一本好书,如果有了生活趣味,也就有了烟火气息,也就有了长远流传的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些思想古已有之,中西皆然,比如老子庄子,比如古希腊斯多葛学派。但不管东方的天人合一、西方的自然哲学,虽然在思想领域影响广泛,但并未成为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主流的仍是追求欲望的满足。田园诗的意境是美的,而现实的田园生活是苦的。

  古代生产力低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整体上处于弱势。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其实现代社会,人在自然的力量面前,仍是渺小的,但科技的发展,让许多人产生人类比自然强大的印象),人在顽强抗争的同时,只能被动地适应。这就是为什么长久以来人们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的客观环境。

  到了近现代,生产力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突显出来。存在决定意识。环境意识觉醒后,环保运动产生了,首先是在发达国家,因为它们环保问题最先出现、最为严重。世界范围内的环保运动的真正兴起,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一本与《沙乡年鉴》类似的书——《寂静的春天》的影响很大。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并不长,这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基本一致。大概二三十年前,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描写打猎“英雄”的课文,文中以对人是否有利为标准,把动物分成好坏两类,之所以打猎,是因为“野猪拱红薯、狼豹咬牛羊,而打猎一举两得,可以生产肉食皮毛,可以保护庄家牲畜。”

  当然,我们不应以现在的观念去苛责那个时代的人,但从这篇文章中,可以一窥当时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的薄弱。过去的字典、词典,对野生动植物的分类也是如此。2004年2月,一篇《熊掌非食品、虎骨禁入药 生态意识融入主流词典》的新闻说,新修订和新出版的词典,在解词释义中开始出现生态意识,删除了不符合生态的内容,而此前的词典中,还有“狼:毛皮可制衣服褥”“害鸟:斑鸠、翠鸟,害兽:野猪、黑熊”的内容。

  我们对生态环保的认识,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超越了前人。站在现在看《沙乡年鉴》,时光荏苒,既如近在眼前,又感觉恍若隔世。生态环保,不仅是国家政策、全球共识,对个体而言,也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但也要注意,我们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言论偏激、行为出格的极端环保主义,并不利于生态环保事业。脱离人的正常需求、低生活水准的环保行为,难以持续。须知《沙乡年鉴》的作者,本人也是打猎的,也是砍树的。有节制、有限度,不被物欲所控,不超出正常需求,不破坏整体生态,才是我们应秉持的健康、科学的生态环保观。

  阅读之余,随手写下片言只语,仅为一家之言。(王衡)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0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