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5日早上6时25分,卖菜老人们排队进站。 图/冉开梅
一
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上,有一群特殊的老人。
没有人组织,几乎每天早上6点31分,在4号线石船站,你都会看到他们——
六十八岁上下,背着装满各种蔬菜的背篓,挑着满满当当的竹篮,高级一点的,背篓上会安装着带有滑轮的小推车,大多穿着迷彩服,随身携带雨衣。
他们从渝北区石船镇的各个角落准时赶到这里,然后乘上从黄岭开往民安大道的轨道交通4号线每日的第一班车,驶离石船,到市区开启他们的真正“任务”。
就像《哈利·波特》里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哈利在此骑上飞天扫帚,和朋友一起去探寻魔法世界的秘密;而这些老人,则是在石船站站台带着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去市区里卖菜。
2023年9月25日早上6时29分,卖菜老人们等候首班车到达。 图/冯驿驭
石船站是这条路线通往重庆城区的第二个站,若需抵达终点站民安大道,总共要乘坐22个站,花费约一个半小时。
之所以要乘坐第一班列车,卖菜要赶早,第一班车自然是最早的。
所以,樊建军每天精确地掐着时间:3点半起床去地里摘菜,4点半回家择菜、打捆、装进背篓,6点10准时骑上自己的小电瓶车出发前往石船站。
“我把电瓶车后备箱取了,刚刚好放下我的背篓,我骑车技术好得很,以前工作的时候也是骑电瓶车,现在这个已经是我的第三辆车了……”樊建军有点小骄傲,他觉得这辆车是为他节省时间和体力的“战车”。
樊建军几乎每次都是前几名到站的老人之一,他在门口排队一会儿后,别的老人也陆续赶来,他们大多是自己步行过来的。
石船站的工作人员早已习以为常,有时还会提前打开站台门,让这群老人能在站台里面排队等候。从石船站正式运行的那天开始,就陆陆续续出现了这群去市区卖菜的老人,他们好像早就梦想着这一天。
以前,石船镇居民乘公交到市区,需换乘四次才能到达:先坐农村客运到石船场镇,换乘982路公交车到龙兴,再依次换乘985路、980路公交车到达鱼嘴,再从鱼嘴乘坐888路到达红旗河沟。整个一趟下来,加上等车时间共需花费近3个小时。而现在从黄岭站(轨道交通4号线终点站之一,在石船站后一站)至民安大道单程运行约69分钟。
“石船种菜的人很多,自家吃不完,但是镇上又没什么销路。”樊建军说,4号线二期开通前,他们到市区卖菜的想法是奢侈的,只能开车或是乘坐接近3小时公交。而4号线二期的开通让来回市区卖菜变成了几乎不用花钱的事儿,因为用老人卡公交地铁可以免费。
2023年9月25日,老人们将各自售卖的蔬菜放置在车厢。 图/冉开梅
二
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刷上老人卡、赶上首班车固然是开心的,但还有另一种欢喜是在这段60多分钟的旅程中,大家你来我往的欢声笑语。
樊建军今年已经72岁了,他年轻时在东北当兵,退伍后在工地上砌墙、抹灰,后来年纪大了工地上不收,他便回家务农了。他有两个孩子,最小的孙子都已经满10岁了。
“他们在杭州,家里就我和老伴儿两人。”平时闲不住的他在家种了水稻、玉米、蔬菜。养了鸡、鸭,但是老两口吃不了这么多,于是今年1月,他开始卖菜。
孩子们都劝他,年纪这么大别干了。但樊建军想着,现在也方便,能赚点就赚点,自己身子骨还很结实。刚卖菜那会儿,樊建军都是现金结算。后来,他也学着其他菜农弄了微信收款码。
“因为卖菜,我们都互相认识了,上次有北京的记者来采访,听不懂大家的方言,还是我做的翻译呢!”樊建军一边卖菜,一边感受着自己的“价值”。
2023年9月25日,樊建军在保税港站换乘9号线前往观音桥。 图/冉开梅
不同于樊建军有电瓶“战车”护送,陈红兵夫妇是和邻居们一起走路过来的。
凌晨3点多,陈红兵就和妻子来到田地里,收割带着露珠的红薯叶。将近6点时,陈红兵从家里出发,背着28斤红薯叶,和一个4斤多重、品相极佳的大香芋,和两位邻居结伴而行,步行半个多小时抵达轨道石船站。
陈红兵今年64岁,儿子在外省务工,家里只有老两口,妻子在镇上一所学校工作。虽然早就学会用智能手机,“刷”短视频,但陈红兵却总开玩笑说:“那个短视频里面的人,不会和你聊天嘛!”
所以,在往来石船与重庆城区的3个多小时,成了陈红兵一天里难得的聊天机会。因为同住石船镇安置房小区,也同要到城里卖菜,石船镇农民阳华和妻子,成了陈红兵“卖菜”伴儿。直到今天通过采访,陈红兵才知道他们夫妻俩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安置房小区哪一栋楼,但是他们每次都能在路上遇见,然后结伴而行。
阳华今年74岁,家里共有近7亩田地,种有丝瓜、红薯叶、空心菜、辣椒等作物。其实,阳华的儿子已在重庆城区安家,生活条件不错,孙子在北京上大学。本应颐养天年的阳华和老伴儿还是选择了中国人最离不开的活动——种地。
阳华说,“城里人就喜欢我们这些原生态的菜呢!”
陈红兵也是如此。早年,他是学了手艺的电钻技工,经常在重庆城区各处工地打短工。
“临时工,临时工,大的不来小的jiong!”陈红兵打趣说,这句他自己发明的顺口溜,是指工地招工尽量都要年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工地找活儿干越来越困难,儿子和儿媳都劝他回老家,他这才于2016年回到了老家石船,又闲不下来,便在自家征地后留下的一亩田地里忙活。
在陈红兵看来,石船镇安置房小区居民此前都是农民,家家户户都种了菜,菜农自家种的菜没有竞争力,便会选择到邻近街镇或城里售卖。
就这样,在轨道交通站内的扶梯上、人声鼎沸的公交站、拥挤公交车上,带倦容的“上班族”、正背着小书包送孩子上学的年轻父母,总会遇上了有些腼腆的进城农民。
不过陈红兵说,只要有人开口问一句:“你们都卖些什么?”他就会很自豪地回答:“都是今天才收的红薯叶,新鲜得很,一点儿都不苦!”
2023年9月25日,陈红兵在人和摆摊售卖凌晨采摘的新鲜红苕尖。 图/冯驿驭
三
在轨道站里面,这些老人很少用走的,一般在下车站点前一站,他们就会背上自己的“行装”,守到门口,反复问反复讨论,这列车还有多久停靠,是打开右边的门还是左边的门……
等目的站一到,他们便会冲出车厢,纷纷登上不同的换乘路线,迅速脱离我们的视线。
跑这么快,是要保证自己能够精准坐上下一站换乘列车,还要赶早去摆摊地点抢位置。所以一来二去,他们早已对这个时间段里各列换乘车到站时间全盘掌握,还在观音桥、黄泥塝、人和等地寻到了自己的“卖菜基地”。
陈红兵就是跑在最前面的几个人之一。
8点20左右,经历高峰时段的短暂堵车后,陈红兵一行在人和正街站下车。他们发现,公路对面就有人在摆摊卖菜,他们连忙赶了过去。陈红兵刚卸下背篓还来不及把菜都摆出来,就有居民过来买红薯叶,不一会儿又有居民来把那大香芋也买走。
今天下着小雨,雨水滋润着的红薯叶看起来也更嫩绿了。
开张得早,陈红兵心情也畅快:“今天要是卖得快,上午11点多就能卖完回家去。”
一般来说,这些老人会尽量在上午卖完菜,这个摊位不行就换那个摊位,哪里人流量多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中午时分,这些早上从站台冲出的老人会零星地出现在轨道交通上,但是在这趟回程的车厢里,他们却不像来时那么精神抖擞,可能随便搭个一两句话,就眯着眼睛,各自靠着休息了,重新变回并不引人注意的老人,淹没在脚步匆匆的行人里。
2023年9月25日,陈红兵早早开张卖出两斤红苕尖。 图/冯驿驭
四
“要是轨道能修到我们安置房小区就好啦,来回还能少走点儿路。”陈红兵每天都想着。
对这些老人来说,石船站是轨道交通4号线的倒数第二站,却是他们连接市区的第一站。从这一站开始,从镇上去市区的路程被缩短,公交车上放不下背篓菜篮的尴尬被疏散,自家新鲜蔬菜可随意运到城市被售卖,拥有了和卖菜大伙儿聊也聊不完的家常……
我想,当轨道交通延伸至城市更加边缘的地带,当城市的血液逐渐流过神经末梢,小镇小村的生活将被延伸,在此之后,这里的路会越走越宽、越来越多,这里的人们生活被点亮,新的一天就和轨道交通列车一起驶来。
就像陈红兵每天盼望的那样——
“要是轨道能再修一截,修到我们安置房小区就好啦,来回还能少走点儿路。”
2023年9月25日,卖菜老人在电梯依次排队出站。 图/冉开梅
近段时间以来,许多媒体采访报道了重庆“坐着轨道交通去卖菜”的故事,在网络上引发热烈反响,许多网友纷纷评论,在这些画面里看到了重庆的人情味儿,深受感动。
农民进城卖菜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只不过这种现象的载体变成了轨道交通,为何就能“刷屏”网络?
这是因为轨道列车里菜农进城的画面,饱含着温暖人心的时代力量。
进城卖菜的农民,大多年事已高,有的雨衣早已陈旧,衣摆上挂着碎片;他们带着浓厚而难以理解的口音,有的因为自身听力退化,说话时嗓门儿难免大些;他们卖的红薯叶,2.5元一斤,卖3斤才能在重庆城区吃一碗二两小面,卖10斤才能在快餐店买一份低价套餐;他们的背篓宽大,让本就紧张的车厢里显得更拥挤……
这样一群甚至比平凡人还平凡的农民,同样被城市温暖以待,同样没有被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所遗忘。城市快速发展,不仅让人们看到直插云天的摩天大厦,也让人们看到这些直击人心的温暖。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和那些笑着说“我做梦都想坐地铁”的农民伯伯有了共鸣——
重庆这座城市既然没有遗忘进城卖菜的农民,那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平凡的个体,自然也能被她温暖的臂膀拥抱。
从坐地铁进城卖菜的农民,到地铁站出入口摇着蒲扇乘凉的市民,再到城市更新、基层治理等人们可感可知的关键小事,时代发展的成果正被人民群众所共享,一个个平凡人心中的梦想,正汇集成时代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