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卖光了!”
面对电话那头客户的焦急询问,徐文只能无奈地表示歉意,但他心里却有一股高兴劲儿。“今年是个高产年。我种植的水稻亩产突破650公斤,部分甚至可达到700公斤,比传统品种亩产提高25%左右,而且这种稻谷品相好、米质优,虽然售价要贵一些,但很受消费者欢迎,一个月前就被预订一空了。”
一年前,徐文在潼南区古溪镇狮桥村承包下40余亩撂荒地,但也就是这样一片普通土地种出的水稻,居然也能玩出“预售”的名堂,它到底有何魔力?
“三好稻”助力创新突破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如何简单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产出更多优质稻米,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是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极具挑战性的难题。
水稻好不好,选种是关键。“我种植的是‘三好稻’,虽然前期选种时耗费了不少精力,但这种稻米品质更好,可食性更高,是市场的香饽饽。”尽管从事水稻规模化种植时间不长,但徐文有着自己的要求和标准。
何为“三好稻”?
简单来说,就是高产高质、抗病抗倒和区域适应性强。事实上,早在两年前,潼南区古溪镇就积极对接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及农业主管部门,结合本地气候、地势、土壤等实际条件开展特色化试种工作,最终确定并引进了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水稻品种——“深两优粤禾丝苗”和“恒丰优粤禾丝苗”。
不过,想要劝说农户改种“三好稻”也并非一件易事。“大家前前后后用老品种很多年了,现在换一个陌生品种,很多人内心里还是有点抗拒。”古溪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说道。
为了打消农户顾虑,镇里决定面向辖区专业合作社及种粮大户开展“看禾选种”活动,通过品种展示、现场观摩、企业讲解、田间测产、大户分享等多种方式,帮助农户更加切身直观地了解新型水稻品种的优点特性,助力农户科学选种、科学用种。经示范点现场测产,“三好稻”亩产超650公斤,品质达国家二级标准。徐文一眼看中了它出类拔萃的亩产数据,最终决定承包下撂荒地种植“三好稻”。
“工厂秧”实现便利快捷
“传统水育秧不仅要经历整田、作秧、施肥、播种、盖膜等七八个环节,耗时40多天,而且容易出现烂秧、烧苗、死苗现象,成本还不低。”徐文对此颇有感慨。
“三好稻”之所以能够实现高产,除了本身品种优势外,其独特的育秧方式也是一大助力。
工厂化育秧是指在具有高度智能化设施的智能温室里进行种子处理,暗室催芽后摆盘下田,如有需要,随时起盘移栽——这也是整个过程最大的亮点。与传统育秧相比,这项技术每亩大田可节约生产成本300元以上,节省育秧时间40天左右。
“一个电话秧苗就送到了田边,真正做到了‘不整秧田不育秧,不愁烂种与死秧,苗多苗壮返青快’,实在是太省心了。”狮桥村3组同样种上“三好稻”的七旬老农廖治清对此赞不绝口。
“直播法”推动降本提效
种水稻到底赚钱吗?这个问题曾经劝退过无数人。
尽管徐文对“三好稻”信心满满,但最终还是得靠效益说话。“除去肥料、人工等开支,按传统种植方法,过去每亩水稻纯收益在200元左右,而选种‘三好稻’后,今年能够达到1300元,效益同比翻了5倍多。除了‘工厂秧’,镇里推广的‘直播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徐文说。
“直播法”是不进行育秧、移栽而直接将种子播于大田的一种水稻栽培方式。省时省钱的同时也可节省大量劳力,缓解劳力季节性紧张的矛盾。
今年,狮桥村的种粮大户都采用了“直播法”种植水稻。家住4组的周群英今年刚满70岁,家里3亩地全种上“三好稻”,“用了驻村干部推荐的‘直播法’,现在亩收干谷700余公斤,亩增纯收入1300元以上。我明年不但要多包地进行扩种,还要发动亲戚朋友一起来种。”她拍了拍胸口激动地说道。
“我家今年每亩多收了300多公斤!”
“还有我家”……
七嘴八舌话收成的热闹背后,是古溪镇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抓粮机制,夯实产能基础,以党建统领产业振兴,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缩影。
“我们始终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把全镇分为6个片区,采取‘出门一把抓,进屋才分家’的工作方法,党员干部与农技人员奔走在农家院坝和田间地头,一方面认真倾听群众心声,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农民排忧解难;另一方面悉心讲解先进农业知识,手把手教会先进农业生产技能。同时,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今年全镇粮油等良种覆盖率达100%,良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达到49.8%。节本增效显著,农民的收入自然水涨船高。”古溪镇分管负责人黄琳介绍道,“下一步,我们将持续锚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战略目标,加大‘三好稻’推广力度,全覆盖‘3个一’助农增收计划,针对旱地主推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实施轮作、间作、套作种植制度,牢牢攥紧‘科技’牛鼻子,力争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