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至16日,由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承办的国家新闻出版署智慧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2023年会暨出版业科技前沿论坛在南京大学召开。会议以科技创新引领出版产业发展为主题,提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应以前沿科技成果,推动出版产业创新发展。
实验室研究需有纵深度
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智慧出版与知识服务实验室指导委员会执行主任杨树弘认为,实验室建设要具备纵深度,对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精准研究和运用推动出版产业创新发展。需加强海绵化建设,即吸纳一切积极要素服务实验室建设;应始终站在实验室建设制高点,保证可持续发展,为出版业创新发展提供智慧支持。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企业融合发展质量评估”,需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加以阐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部原主任柯积荣和来自同一个实验室的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季云琪提出,可从战略与谋划、内容建设、技术支撑、重点工程、人才队伍、保障体系、经济效益七个维度对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成效进行综合性评价。
重视人工智能对出版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是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之一。凤凰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总经理、实验室联合主任宋吉述在《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与思考》的发言中认为,传统图书出版应以人工智能技术为辅助,充分发挥各类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共生作用,在创新速度与效率方面形成叠加效应。
对此,山东理工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曹树金表示赞同。他在题为《生成式AI对期刊编辑出版的影响》的报告中,列举了12种AI生成内容检测工具,以帮助期刊界认定和应对ChatGPT等生成式AI引发的学术不端、学术示范等问题,并对期刊编辑如何借助生成式AI的优势,提高期刊编辑、评审工作的能力给出具体建议。
南京大学计算机学系教授窦万春同样表示,各行业领域应该发挥本专业特性,利用人工智能突破原生智能的边界。
科研成果重在转化应用
12月14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电子图书出口海外数据要求》将于2024年1月13日实施。该标准规定了电子图书出口海外的成品文件以及元数据、封面图像和全文的加工要求,对提高中国电子图书资源在海外不同平台的利用率和可传递性,实现一次加工、多次复用上架有益。
《电子图书出口海外数据要求》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智慧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诸多转化应用成果之一。据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智慧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海平介绍,实验室2021年2月创建,菊花知识服务示范平台、图书数字编纂平台、凤凰智能校对系统、迎接党的二十大有声书系列、重庆市党建全媒体等都是转化成果。理论专著《智慧出版时代报告》《中国数字出版业典型案例研究》和专报《出版传媒业数字藏品(NFT)应用情况报告》《2021年全国出版业新媒体影响力榜单》《2022年全国出版业新媒体影响力榜单》推出后,在行业引起很大关注。例如,“方正智能审校系统”已经用于400余家出版社、1100余家学术期刊、600余家报社。
杨海平表示,实验室的成果重在转化应用,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2024年重点工作之一。
大家普遍认为,未来实验室研究方向要与时俱进地具有前瞻性,比如在技术创新方面,可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消费等与出版相关领域展开研究;在创新案例解剖方面,应关注视听数据的案例研究;在发展方面,应用好知识资源,重视产品落地,以凝聚标志性成果,推动出版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