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倡廉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反腐内参

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全市检察机关推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4-02-24 05:01:07 作者:admin   来源: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民生无小案!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坚持专项行动“牵引”、数字检察“夯基”、诉源治理“撬动”,推动司法办案整体质效不断提升。
2023年,在全市检察机关有47件案(事)例被最高检或国家部委评为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同比上升1倍还多;21篇法律文书被最高检评为优秀法律文书;最高检设置的46项案件质量评价指标,重庆优于全国通报值和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指标38项,占全部评价指标的82.6%,位居全国前列……
一张张检察办案的“高分报表”,回应着人民群众的司法新期待新诉求,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可见。

  

  专项行动“牵引”

  “攥指成拳”守护司法公正底线

  


2023年11月,最高检发布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典型案例,重庆一起百岁老人追偿车祸赔款案入选其中。
3年前,廖大爷的女儿因交通事故不幸去世,肇事司机张某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但一直拒绝赔偿。于是,廖大爷和家人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张某连带赔偿共计49万余元。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执行法官却发现,张某没有任何现金财产,名下仅有一套房产还“官司缠身”——案外人黄某曾于2021年11月向法院起诉张某,要求其偿还借款及利息68万余元,该案“恰巧”也进入了执行程序。
“啷个可能那么巧嘛,这里面肯定有鬼!”2022年3月,颇感蹊跷的廖大爷一家向开州区检察院申请监督。
审查案件后,办案检察官发现了更令人生疑之处——张某与黄某两人是亲戚关系。“我当时想全款买房,但银行利率比较高,便向黄某借款,约定借款月利率为1.5%。”面对质疑,张某振振有词。
然而,按照月利率1.5%计算,此笔借款年利率已达18%,大大超过同期银行房贷利率,张某的借款理由显然站不住脚。再加上,双方书面借款凭证落款时间恰为交通事故发生后1个多月,办案检察官综合判断,其很有可能预谋以转移隐匿财产、虚构债务的手段逃避执行。
同年8月,开州区检察院将该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张某最终承认串通虚构利息欺骗法院作出错误判决的行为,迅速将交通事故赔偿款全部履行完毕。
2023年1月,当地法院以拒不执行判决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
廖大爷的遭遇并非个例。虚假诉讼案件发现难、查证难、立案难,针对于此,全市检察机关去年持续开展虚假诉讼专项监督,办理虚假诉讼监督案件428件,起诉虚假诉讼犯罪16人,让打“假官司”者付出“真代价”。
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部署开展系列专项行动——
“安商护企”系列专项行动,共起诉侵犯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犯罪251件449人,清理涉企刑事“挂案”102件。
“百企千家·惠民有感”专项行动,共办理涉企业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案件1462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7630万元。
“护农优商·促城乡融合发展”等专项行动,起诉破坏耕地、林地及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等犯罪37件58人。
“‘检察蓝’协助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累计支持农民工讨薪1071万元。
……
攥指成拳,聚势发力。专项行动带动检察办案质效提档升级,透过一个个鲜活个案,让人民群众更加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数字检察“夯基”

  大数据赋能高质效法律监督



  

  检察官运用大数据监督模型研判涉未成年人案件线索


冬日暖阳照在碧溪河上,微风拂动,金波荡漾。一幅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离不开一双双“千里眼”的智慧守护。
去年5月,涪陵区检察院通过当地水环境指挥调度平台发现了一条碧溪河水质污染线索。检察官现场发现,该河段被外来入侵物种水葫芦侵占,经初步估算,其覆盖河面600米长、面积30余亩。现场水质检测显示,多项污染物指标超标。
2个月后,经涪陵区检察院与有关部门诉前磋商,督促各方履职、合力整治,碧溪河的水葫芦被清理完毕。以此为契机,由市检察院第三分院启动一体化办案机制,推动辖区开展碧溪河全流域治理,整治各类污染源162个,清理流域垃圾1200余吨。
大数据监督的“甜头”不止于此。去年2月,涪陵区检察院就一起非法捕捞案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两名被告人被法院判决承担近13万元生态资源损失费用。值得一提的是,办案检察官正是借助“渔政AI预警处置系统”调看现场实时录像,引导公安机关锁定“在场”证据。可谓“法网恢恢,‘数’而不漏”。
2023年,重庆市检察院主动融入“数字重庆”“数字法治”建设,专门制定数字检察战略行动方案,统筹三级检察院研发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31个,在全市范围推广应用的“非羁押犯罪嫌疑人监管与办案流程监督模型”“涉毒洗钱犯罪法律监督模型”等成效初显,累计发现监督线索932条,监督办案65件。
一场风劲帆满的数字革命,正推动法律监督从个案向类案、从办理向治理转变。

  诉源治理“撬动”

  检察建议开出惠民法治良方



  

  检察官就一起公益诉讼案走访涉案企业,推动升级船舶拆解工艺、实现污染溯源治理


“扫码点餐不再是唯一选择,实体菜单、人工点餐、现金支付等服务又回来了!”去年6月起,渝北区餐饮行业迎来服务升级,让不少老年人告别“付款难”。
这得益于渝北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公益诉讼案。
去年2月,该院公益诉讼部门收到线索称,辖区部分餐饮商家强制推行扫码点餐服务。该院随即开展专项调查,发现诸如点餐前须关注商家微信公众号、不提供人工点餐等强制推行扫码点餐行为较为普遍。
“这种做法是通过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对现场就餐消费者的一种强制交易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同年5月23日,该院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听证员进行论证。
专家论证后一致认为,扫码点餐需要提供个人手机号等信息,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侵害社会公共利益。
同年5月29日,该院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对强制推行扫码点餐、侵害消费者权益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查处和规范,并向酒店餐饮行业协会发出工作函,督促开展行业整治。
一份检察建议,让消费体验更为安全便民,这也是检察机关以诉源治理助推社会治理的生动注脚。
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85件、行政公益诉讼案件2048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或开展诉前磋商2144件。“绝大多数公益损害问题都能在诉前得到解决。对于诉前解决不了问题、具有示范意义的案件,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281件,全部获法院支持,以‘诉’的确认体现司法价值引领。”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结合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全市检察机关积极发挥检察建议在纠正违法、预防犯罪、促进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去年向有关单位提出堵漏建制、防范风险的检察建议315件,以诉源治理撬动社会治理。

  


原文链接:http://www.cq.jcy.gov.cn/jcyw/202402/t20240222_630804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