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倡廉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腐败案例

寄语天涯小儿女

发布时间:2021-05-22 00:15:09 作者:admin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儿父临刑曾大呼:我今就义亦从容。寄语天涯小儿女,莫将血恨付秋风”,这是一位母亲写给孩子们的一首诗,令人闻之壮怀激烈。这首诗记录着一个传承革命薪火、赓续精神血脉的感人故事。

  诗中提到的“儿父”,是共产党员孙炳文。孙炳文早年曾加入同盟会,1922年9月,他与朱德一同登上邮轮,从上海前往巴黎勤工俭学,经周恩来介绍与帮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16日,因反对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孙炳文被叛徒告密而被捕入狱。敌人对孙炳文诱以高官厚禄,遭到他的当面痛斥与严正拒绝。20日凌晨,孙炳文遭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密林深处。就义时,孙炳文毫无惧色、视死如归,挺胸振臂、大步而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写下“寄语天涯小儿女”的,是孙炳文的夫人任锐。任锐与孙炳文生育三子二女,丈夫英勇就义后,任锐带着几个孩子颠沛流离,在白色恐怖下,经历了十一年的困苦生活,终于在1938年抵达延安。到延安后,任锐先后在抗大和马列学院学习,服从组织安排,前往四川、重庆等地工作,认真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1941年初,任锐奉调返回延安,她既感到由衷高兴,又为零落在各地的孩子们忧心,所以,此诗即名为《重庆赴延安途中口占寄儿》,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要永远铭记敌人的血海深仇,对党的事业矢志不渝,坚持将斗争进行到底。

  任锐与孙炳文的子女不负期望,继承父母的政治信仰,积极投身到革命中。1945年秋天,任锐三子孙名世从国统区回到延安,当时母子已分别数载,组织想让孙名世留下来照顾母亲,但任锐认为前方更需要战士,相聚一段时间后,她又主动把儿子送到了前线,并作《送儿上前线》诗一首:“送儿上前线,气壮情亦怆。五龄父罹难,家贫缺衣粮。十四入行伍,母心常凄伤。烽火遍华夏,音信两渺茫。昔别儿尚幼,犹着童子装。今日儿归来,长成父模样。相见泪沾襟,往事安能忘?父志儿能继,辞母上前方。”

  《送儿上前线》一诗回顾了孩子的父亲壮烈牺牲,自己带着孩子们艰辛度日,如今孩子已长大成人,举手投足如同父亲的样子一般,不禁让人悲喜交加,但国家不太平,百姓在受难,为了革命事业的最终胜利,惟有将孩子送上战场继续战斗。这首诗语言平实、真挚感人,母亲在亲情与信仰之中,并未过多纠结,而是认为两者高度一致,孩子能够继承父志,是她这个做母亲的最大骄傲。

  后来,孙名世不幸牺牲在东北战场上。身边的人将这一消息瞒着任锐,谁也不忍告诉她真相。但敏感的母亲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她在一首题为《午夜》的诗中这样写道:“现在已是黎明时分,正经历着残酷的斗争,多少英勇青年,前赴后继壮烈牺牲!我认识的朋友中,有的已成了烈士的母亲,我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人!真理正义止住了母亲疼痛的心,我们更奋勇前进……”

  这首在1948年8月写于滹沱河畔的诗,是沉重的,也是开朗的,说其沉重,是因为一位母亲在诗中与自己的儿子永别;说其开朗,是因为这位母亲用开阔的胸怀认知牺牲,“少数人的死,是为了多数人的生;少数人的苦难,是为了多数人的安宁”,舍小家为大家,这正是革命者的胸怀。(蔡相龙)

  


原文链接:http://www.ccdi.gov.cn/lswh/shijian/202105/t20210514_24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