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涟源市古塘乡着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以“三个一”“三个加”机制建设为抓手,凝心聚智,实干破题,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推动“三长制”工作高质量发展。
锚定一个总体思路,“党建+”引领治理“零距离”。乡党委多措并举,层层夯实责任,逐步构建党委高位推动、部门密切协同、乡村同频共振、以点带面、拓面成片的工作格局。举旗定向,聚焦党委“领航”。将“三长制”工作作为基层年度党建工作重心,成立党建引领“自治赋能、共建共享”暨“三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纳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定期研究重点、难点、堵点问题。精准选配,聚焦队伍“蝶变”。突出“德、能、威、勤”标准,注重从党员、现离任村“两委”干部、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返乡大学生、农村致富能手、村级后备人才等群体中选拔“三长”。全乡16个村(社区)5428户层层选拔出村(社区)片长73人,组长200人,邻长453人,邻长平均联户13人,其中党员201人,“两代表一委员”74人,贤达人士227人。另设16名“三长”党建指导员加强指导,凭借“路熟、人熟、门熟”优势,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难入末梢神经的困境。真抓实干,聚焦一线“作战”。始终把“一线工作法”作为解难题、促发展的良方、密匙,将“三长制”工作重心下移至乡村振兴、矛盾纠纷、人居环境整治、突发事件等重难点工作,推动效能在一线提升、难题在一线解决、群众在一线服务,“淬火成金”提升工作质效。
锚定一项任务清单,“机制+”确保工作“面对面”。出台本乡实施方案,建立动态任务清单,明晰工作职责,推动“三长”当好政策的“宣传员”、群众的“知心人”、民情的“联络员”、矛盾的“调解员”。定职明责,突出清单落实。推行“三长制”重点任务提示卡,每月以工作提示的形式下发,提升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建立“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的闭环工作机制,将完成情况纳入每月党建例会汇报、年底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等内容,乡“三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其他工作不定期进村指导、评估。积厚成势,突出德法共治。依托“党建+法治+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组织制度、专项整治制度和督查制度,召开“三长制”矛盾排查化解屋场会50余场,将问题列成清单、制成台账、分流处置。目前通过“片—组—邻”三级联动网络收集、受理群众各类诉求164个,妥善解决160个,全乡矛盾纠纷同比下降20.3%。紧紧围绕“党建带家建”,以家庭家教家风为重要抓手,推行家庭积分制管理模式,探索“德者有得”机制,充分发挥家庭“这个最小细胞”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良院村邻长李实飞自筹自建秀美屋场和家庭红色教育基地,打造红色IP打卡地,同时积极开展屋场议事、家风建设、家庭故事汇等主题活动20余次,推动家庭建设与基层治理相融互促。严进严管,突出动态管理。建立流动身份调整机制,确保“三长”队伍能上能下。对连续3次未按要求进行开展工作的“三长”予以提醒谈话,5次则进行调整劝退,2023年以来调整片长4人、邻长5人,确保工作不断档、服务不断线。
锚定一张美好蓝图,“服务+”推动发展“实打实”。紧扣“上传下达、反映诉求、凝聚人心、服务群众”四项职责,不断汇聚邻“动力”,增强治理新动能。强化思想引领,走“心”更走“新”。探索形式多样的“土味”宣讲,让“三长”走进田间地头、村口路边,通过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能共情”的话语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让理论宣讲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组建“三长+志愿”宣讲队伍,邀请各级理论专家、科技特派员、“五老”乡贤、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组建宣讲团,开展集中宣讲20余场次,成立16支新时代文化实践宣讲小分队,开展志愿宣讲80余场次。强化互动联动,有“行”更有“型”。在村集体经济收入倍增上,紧扣古塘金秋梨、枫木贡茶、高山蜂蜜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三长制”带动优势,2023年全乡各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超过5万元,其中50万以上的村(社区)1个,20万以上的村(社区)5个,10万至20万的村4个,5万元至10万元的村5个。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引导乡贤回乡投资创业,引进了如湖南车田天麓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鑫联发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落地生根,解决了200余名脱贫户就业问题,通过“片-组-邻”点对点联系群众,2024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五联五扶”经验及“易扶群众感谢党,欢欢喜喜过大年”一起共做团圆饭等做法获中央、省、市媒体报道。强化软硬双提,共“硬”更共“赢”。在硬件、软件上下足功夫,着力探索村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原则,积极规划补充各村社区基础设施,提升“硬件”品质,16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完成提质升级。打造新城社区“5分钟生活服务圈”确保购物、就医、入学应有尽有,2024年新增便民公共充电桩,塑胶篮球场、雨棚等基础设施提供便利。优化“软件”服务,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三长制”提升与联系作用,定期走访、上门帮办代办、一件事一次办,精准提供个性化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共开展生存认证、水电费代缴等“帮代办”服务300余次,让群众少跑腿,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打造起更加便捷的综合便民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