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毕节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建五项行动”为引领,深入实施“固本行动”,做好做实人才“引、育、用、留”文章,着力构建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作高效的人才工作体系,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做好做实“引”的文章,汇集人才力量。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高端引领,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将引才工作做好做实,补足人才短板。一是聚焦毕节所需引才。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智汇毕节”行动。2021年以来,全职引进各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2229人(其中博士30人、硕士1008人)。二是拓宽准入渠道引才。实施“四不唯”引才,引进体育、新闻、医疗等领域特殊人才6人。借力东西部协作和统一战线帮扶资源,引进“博士服务团”成员2名,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引进浙江省人民医院专家20名。通过人才“蓄水池”引进优秀企业人才2名,立项“揭榜挂帅”项目13个,多渠道吸引72名省内外人才揭榜领衔项目建设。三是用好平台载体引才。用好毕节籍在外知名专家人才库、市级人才大数据平台为引才提供“精准导航”,创新开展“双招双引”活动,引进产业项目516个,同步引进产业人才2438名(硕士46名)。
做好做实“育”的文章,盘活人才资源。聚焦“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战略定位,结合产业发展和重点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将育才工作做好做实,壮大人才力量。一是构建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全市构建“2+N”人才培养体系,分步骤推进“塔尖”到“塔基”各梯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柔性引才形式引进国医大师刘尚义、王新陆,全国名中医吴光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杨显俊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服务毕节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认真落实《毕节市提升人才资源数量质量的若干措施》,实施“人才倍增”计划,完成省级、市级重点人才倍增任务1784名。推进全市重点产业人才提质增量。着力打造具有毕节特色和技能优势的“毕节工匠”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类实施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工程,截至目前培养“毕节工匠”7.58万人。三是建立重点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施“骨干培育工程”,建立“1+N”导师帮带机制,精选10名市外在毕专家人才成立专家工作室,帮助相关行业领域131名学术学科骨干人才提升技术技能素养。
做好做实“用”的文章,激发人才活力。坚持正确用才导向,把基层作为锻造、培养和发现人才的“练兵场”,将用才工作做好做实,发挥人才作用。一是树牢正确用才导向。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品德、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激励引导人才静心做学问、多出好成果树好“风向标”。二是注重人才作用发挥。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截至目前,累计引进省内外159名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人才和716名“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帮扶,支持130名事业单位产业人才离岗领办创办项目122个。三是构建人才发展平台。着力打造人才发展平台,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省级及以上人才发展平台载体108个。
做好做实“留”的文章,释放人才效能。聚焦留住人才目标,着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将留才工作做好做实,确保人才稳定。一是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吸纳,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注重从人才中发展党员,推荐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全面优化整合全市人才服务保障配套措施,加财政投入力度,市级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年度预算从2021年的600万元提升至如今的3000万元,人才政策吸引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二是优化人才服务保障。高标准打造环境优、设施齐、服务好的市级高层次人才公寓,千方百计做优宜业软环境和宜居硬环境。强化“毕节市人才之家”“96567人才服务热线”线上线下服务阵地建设,构建人才诉求受理、人才服务供给、人才满意度回访服务闭环。建立常态化推动人才政策落实、高层次人才满意度测评等机制,用心办好子女教育、配偶安置、政务服务等“关键小事”,定期开展高层次人才走访慰问、健康体检、休假疗养等活动,不断提高人才获得感、归属感,增强人才向心力、凝聚力。三是营造人才良好生态。大力宣传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和人才(团队)先进事迹,着力打造好毕节市“人才杯”篮球友谊赛等“人才日”活动名片,擦亮毕节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标志牌”,构建“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圈”。
信息来源:毕节市委组织部
一审(撰稿人):毕节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
二审:余邦志
三审:喻石
编辑:彭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