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唯有真实才动人!”
中学语文老师强调的这句话,让钟丽君一直记在心里,琢磨着如何运用进整个学生时代的作文写作中。她没想到,这一琢磨,会持续覆盖她此后20余年的信息宣传职业生涯。且不出所料,她还会将这句不知不觉成为她从事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准则的话,继续琢磨下去。
钟丽君,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宣传科科长,大学毕业后当过乡镇通讯员,做过区县报编辑、记者,后来进入人民法院,一直从事信息宣传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重庆市法院系统先进个人”“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先进个人”。
作为一名拥有2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她一直牢记初心、笔耕不辍,在实践中勤奋耕耘,不断提升稿件写作和摄影摄像等职业技能,也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司法声音、讲好法治故事。
重庆是“8D”山城,更是一座温暖的城市,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城市。作为司法宣传工作者,钟丽君坚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人民法院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所作的真实努力,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在司法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通往公平正义的立交式连心桥。
捧“真”心:始终坚守新闻真实
“太感人了。”
“把我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给看哭了。”
“这个法官的做法很人性化。”
……
2020年12月24日,钟丽君采写的图文视频报道《看着被告席上丢了27年的女儿,她含泪向法官提交了见面申请》外发后,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等上级单位和其他社会媒体纷纷在抖音、快手和新浪微博等平台转发,上述好评就是出自评论区。
这篇报道的起源,是重庆五中院刑一庭法官在开庭审理一起贩毒案件时,破例允许一名起次要作用的从犯被告人与其失散27年的母亲见面。事情发生时,接到讯息的钟丽君因距离太远无法赶赴现场,于是马上拜托他人拍摄现场视频,并于事后立即对承办法官、值庭法警、被告人代理律师及其母亲进行采访,从而在报道中真实还原当时场景。
所有的准备都不会白费,经过采访和观看现场视频,她在文字中迅速找准“母女失散27年”“法官破例允许见面”等关键信息作为新闻点,视频中突出互诉离情的言语动作,特别是那一声声直抵人心、催人泪下的呼喊,传播效果惊人,也有效传达了“司法也有温度”这一能够引人共鸣的价值导向。
采访、写作、搜集相关报道……整个过程下来,钟丽君自己也泪流满面。钟丽君说,一方面是因为她容易共情,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一直坚持的理念:只有你自己被感动了,你的文字才能感动别人。
所以每一次写稿,她都坚持要先到现场,尽量全面地收集相关信息,找到其中打动自己的点,转换成文图或视频表达,以期打动受众。
2022年5月26日,她陪同开展驻村第一书记专题报道的两名记者前往荣昌区许友村和高山村,采访本院驻村干警吴子龙和张红波。
途中,钟丽君一边向两位记者介绍相关情况,一边思考:如果只是陪同采访,会不会太浪费了?
于是,她在安排好记者采访事宜的同时,顺便开展了一次体验式采访。
回来后,立即编写了微信推文《两位驻村第一书记,一天都干些啥?》,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法院干警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思想文化建设和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的所思所行。推文发出后被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报新媒体平台转发,也获评人民法院传媒总社“天平杯·随手拍”大赛2022年度三等奖。
同时,钟丽君采写的深度报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力》被《人民司法·天平》杂志刊发,并获第七届“天平杯”有奖征文比赛三等奖。
钟丽君那颗向公众讲实话的真心,还体现在荣昌县(今重庆市荣昌区)2007和2008年度好新闻二等奖的《盘龙镇民兵暴雨中组织群众大转移》、获得2010年全市法院系统第五届书画摄影作品展优秀奖的《司法温暖送到病床前》、获评2021年度全国法院百优新媒体作品和“天平杯·随手拍”大赛2021年度二等奖的《装满木屑的货车在高速路上起火,路过法警挺身而出……》等作品中,也将体现在她此后的每一次新闻报道中。
端“诚”心:及时发布群众所需
2020年11月2日下午,一条“自己两个孩子坠亡,年轻男子坐在小区草地上痛哭”的视频引发人们关注,不少人替他惋惜并就此反思小孩安全问题。
钟丽君仍然持续关注着事件的后续发展。不久后,反转出现,视频中的男子和其女友被以故意杀人罪起诉至重庆五中院,第一次庭审前相关话题热度便很高。
由于案件广受关注,重庆五中院接到无数旁听案件庭审和采访需求来电。为了及时回应这份合理而强烈的司法需求,在邀请部分媒体记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旁听庭审之余,重庆五中院还在开庭及宣判后立即发布新闻通稿,线上线下一片好评:
“大快人心,判得好!”
“死有余辜!”
“人民法院的意义就在于此:惩恶扬善,伸张正义。”
……
该案一审判决新闻通稿的官方微信推文不仅让该院首次收获“10万+”,还获评2021年度全国法院百优新媒体作品。
对此,钟丽君不禁进行了一番反思:为何这篇毫不“花哨”的推文产生的反响,远高于很多花了不少心思编排的推文?无他,唯有“回应”二字。
要让传播的信息真正抵达受众的内心,就需要真正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从而依法、合理、有效地“投其所好”。
这些年她一直在努力这样做,也将继续以此为导向走得更远:
当事人希望案件尽快审结,重庆五中院高度重视审限管理,不断完善机制规范司法行为,提升案件审理质效,于是她采写了《院长的审限“闹钟”——重庆五中院规范审限管理提升司法公信纪实》一文,被《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刊载;
当事人担心无法到现场参加庭审,重庆五中院在建设“云上共享法庭”方面付出诸多努力,她采写了《“线上”诉讼的“线下”功夫》,被《人民法院报》半版刊登,多家中央媒体平台对此事进行专题报道;
学生家长关心青少年法治教育,重庆五中院在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指导下率先探索推广了“小公民法律课堂”,通过进校园、入社区、来法院等途径,开展讲座授课、模拟庭审、制作视频网课等多种方式对未成年人进行主题法治教育,她采写的《重庆五中院:给“小公民”的特殊礼物》《重庆:“小公民法律课堂”撒播法治“种子”》等4篇文章先后在《人民法院报》整版报道;
广大市民关心燃气安全,重庆五中院审理一起出租屋内燃气废气中毒死亡引发的侵权责任纠纷上诉案,相关话题登上同城热搜,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进行专题报道,她采写的《两少女出租屋内煤气中毒死亡,谁为“花之殇”担责?——重庆五中院判决房屋所有人和燃气公司赔偿死者家属70万元》也在《人民法院报》整版刊载……
献“实”心:深挖细掘惠民实事
多年来,作为重庆五中院的司法宣传工作者,钟丽君切实践行“德正、法公、民本、业精”院训精神,宣传报道体现人民群众真实获得感的那些场景和瞬间——
“看今晚的‘315’晚会了吗?对所谓的土鸡蛋是不是不放心了?欢迎大家订购我们村的土鸡蛋,绝对质量保证!”自2019年3月到许友村任第一书记后,重庆五中院政治部宣教处干部贾毅(现任宣教处副处长)的微信朋友圈就变了样,由记录个人生活变成了多功能扶贫平台,或做起“微商”卖土货,或密切与村民联系,或汇集爱心送温暖。这是他到达的第三天写下的第一条代售消息;
“对方公司偿还的第一笔7000万元贷款已到账。这来之不易的结果,体现了贵院执法为民的司法理念、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务……”2023年5月10日,重庆五中院收到来自原告重庆某信托公司的感谢信。这是一起标的额达36亿元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涉及480名信托投资人和108户拆迁安置户;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考虑,人民法院允许你们两家公司采取法定环保义务外的技术改造投入费用抵扣生态损害赔偿金。根据评估和审计机构的报告以及法院实地督导的情况,合议庭合议后认为,你们的技术改造符合抵扣条件,本院将进行结案。但由于技改效果具有持续性,本院将择期进行执行回访。”2023年5月25日,重庆五中院执行局执行实施处处长刘玉妹与重庆某电力公司代理人进行了电话沟通。这是一起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因首创以环保技术改造抵扣生态损害赔偿金的裁判方式而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
2023年6月21日下午,重庆五中院一法庭外出现暖心一幕: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当事人因故只能带着幼儿来参加庭审,巡逻法警刘维、李东崃主动提出帮她照看小孩。他们化身“临时奶爸”,开始了几个小时的奶娃陪伴服务,喂水、陪“聊”、逗乐……给严肃的审判等候区添上了一抹暖色……
这些瞬间都记录在了钟丽君的报道里,《朋友圈的灵魂卖手》《暖!法警小哥哥化身“临时奶爸”》……一篇篇带着温度的稿件被广泛转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收获了一份份荣誉。
这些耕耘与收获,让钟丽君更加深刻认识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其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法院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的原则。而坚持把真心实意倾注进每一次采编活动、每一篇宣传作品中,是本分,也是搭建通往公平正义连心桥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