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10日,28岁的鲍卫忠提笔写下了自己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宣言,并一直践行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鲍卫忠的这一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了解这位“全国模范法官”“时代楷模”的不忘初心之路。
这份不算很长的入党申请书字迹工整,条理清晰,鲍卫忠一笔一画地认真书写着对党的认识、入党的目的及决心。
1976年6月,鲍卫忠出生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一个佤族家庭。父亲鲍光明曾是沧源县人民法院院长,是一位一心扑在执法工作上的人民公仆。父亲躬身为民的忙碌身影在鲍卫忠的心中格外伟岸、高大,使他从小就萌生了向父亲看齐的念头,而群众对父亲的真挚情感则让他产生了这样一个朦胧的认识:得民心是最大的荣光。
鲍卫忠在群众家中办案
1994年,鲍卫忠正式踏上工作岗位。1997年,21岁的鲍卫忠追随父亲的步伐,成为沧源县法院的一名法官。报到的第一天他就对组织许下郑重承诺:“我将用一生来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干好本职工作,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心。”工作中,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逐渐加深。在参加工作的第11个年头他郑重地写下了这份入党申请书,在开头便写道:“我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决心。”
开展调解
在法院工作的24年,鲍卫忠坚持扎根边疆基层一线,耐心细致、兢兢业业提供司法服务、开展执法办案,把党的温暖和公平正义送到边疆民族同胞的心坎上,把对党忠诚落实到每一次执法办案中。
沧源县人口不多,但少数民族占大多数,且居住分散,案件所涉执行案款数额一般都不大,但就是这几百块、几千块钱,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鲍卫忠不敢有半点马虎和丝毫懈怠。沧源境内99%以上都是山区,抬头所见都是连绵群山,脚下所踏大多是崎岖小路,百余公里路程往往要跑一整天。鲍卫忠走遍了沧源大地的山山水水,访遍了阿佤村寨的千家万户,把尊法守法的种子播撒在佤山大地。
鲍卫忠深夜办公
鲍卫忠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加入中国共产党,目的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在党的领导和培养下,不断提高自己、要求自己、使自己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面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鲍卫忠固然“急”在心里,却又总能以温情的方式巧妙执行,给人带去安全感和信任感。鲍卫忠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下乡时,他会参与群众火塘边的聚会,让普法宣讲融入这“永不熄灭的火塘”,他用地道的乡音、亲切的问候、耐心的劝解,将专业的法言法语变成握手言和的欢声笑语。为了捍卫司法的公正,鲍卫忠又给自己和亲友定下“不准为案件打招呼、不准接受送礼、不准打听案情”的“三不准”要求。在鲍卫忠带领下,沧源县法院执行局自2015年以来办理的800多件执行案件中,无一起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巡回零距离为群众解忧
鲍卫忠在入党申请书里表达了自己的崇高理想:“要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一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24年的法院工作生涯铸就了他无悔的法治信仰,7万公里的执法之路见证了他执着的为民初心。2021年10月21日,鲍卫忠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于10月23日不幸去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鲍卫忠同志入党申请书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如果组织认为我的条件不符,尚未成熟做一名党员,那我会在党组织的监督和教育考验下,加倍努力,在实践工作中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得到党组织的信任,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这是他渴求入党的真诚态度。在成为一名党员后,鲍卫忠不仅经受住了党和人民的考验,更是把答卷深深刻在了佤山大地,刻在了每一位当事人的心里。
接待当事人
那个脸上常常挂着温暖笑容的局长走了,但是他的事迹早已传遍佤山的村村寨寨、云岭大地。
回望鲍卫忠的一生,这条不忘初心的道路虽然坎坷艰难,但他用一步一个脚印告诉我们,这条道路上的脚印是不会被淹没的。路的尽头,是百姓的心。
通讯员 杨艳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