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璧山,求贤若渴;开放的璧山,海纳百川;奋进的璧山,破浪前行。
人才是强区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璧山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系统重塑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国家孵化器2个、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92个,科创平台集聚人才的“磁石效应”凸显。创新实践“研究院经济”,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长到2.9%,以重庆弗迪电池研究院、青山DCT研究院等为代表的254家研发机构活力迸发。搭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专班,迭代升级人才政策矩阵,重磅出台“人才十条”、创设“璧玉计划”品牌、构建“5+N”服务体系,人才资源总量达12.9万人,“如玉璧山 惜才如玉”人才生态愈发浓厚。
党管人才 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
“人才是第一资源,做好人才工作关系璧山现代化建设全局。”
今年3月27日,璧山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暨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领导小组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对全区人才工作进行系统谋划部署。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璧山区委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人才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压紧压实各方面责任,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体制机制是影响人才集聚和作用发挥的根本性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之举。近年来,璧山区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先后成立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专项小组,聚力攻关“五项行动、八项举措”。推行人才工作“书记项目”赛马比拼,形成“书记项目”49个。创设“璧山人才政策十条”、人才工作品牌“璧玉计划”,按照A+至E等6个层次迭代人才分类。截至目前,纳入人才分类目录管理3633人。
同时,璧山区还建立顶尖人才引进全程“快响”机制,“一人一企一策”定向支持引进产业发展“灵魂人物”,推选国家级人才9人、省部级人才40名。
精准引才 形成人才集聚“新高地”
在成立短短几年时间,重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研发出了成系列的硅基、碳化硅基、氮化镓基功率芯片与器件,实现了部分芯片的国产化,已提交专利申请50余项,其中11项获得了发明专利授权,为“中国芯”自立自强贡献“璧山力量”……
平创公司的一项项重大技术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力量。作为璧山区的优秀初创企业代表,平创公司一直致力于功率半导体芯片设计及封测的研发应用。目前已建立起一支专业敬业、极具创业激情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并已招收2名全职博士后,8名博士。
平创公司正是璧山区引才的一个缩影。将集聚产业人才作为战略主攻方向,推行以项目为载体的硕博士“订单式”培养。创新设立“璧玉·人才季”,密集开展系列品牌活动,成功与北京大学共建思政实践教育基地,与清华大学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实施“归雁兴璧”人才回引,首批入库在外优秀人才143人。深化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联合宜宾、龙泉驿常态发布“招才纳贤令”,放大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人才招引优势。
建强平台 打造人才成长“加速器”
作为中新生命科技城成果转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中医药学院,是全市唯一公办中医药高等院校。学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内,一场场实验正向科研“最初一公里”发起攻关。这些研究成果,未来将与璧山区的企业实现共享,推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与璧山一山之隔的重庆大学城还有40多所高校,通过牵手这些高校,全区成立多个对口研究院。
“除了高校,我们也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璧山区科技局副局长周世俊告诉记者,目前,璧山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已经过半。
其中,落地璧山的重庆弗迪电池研究院,是比亚迪核心技术产品“刀片电池”的首发地,重点向行业关键技术发起集中攻关;康佳半导体也在璧山成立光电技术研究院,持续保持在技术前列,并成为行业的原创技术策源地;中科曙光、中车恒通、龙润、中国长安、蓝黛等龙头企业,都以“链主”角色,开展创新引领科技攻关……当地因势利导,支持企业建立独立法人研究院36家,科研仪器设备原值达到1.2亿元。
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近年来,璧山区紧盯全区“231”重点产业集群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力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素质不断提升。分梯度梳理关键核心技术,充分激活体制优势进行技术攻关。建强院士工作站、红宇高效能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中心、青山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国家级人才发展平台,夯实平台科创承载能力。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92个,落地院士工作站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博士后工作站23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2.82%,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真心留才 构建人才创新创业“好生态”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求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孵化上下更大功夫,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市委将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列入市级重大改革项目,对构建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作出全面部署。今年以来,璧山区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高标准实体化建设重庆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率先打造集政务服务、项目搜储、中试熟化、企业孵化、市场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创业孵化“一站式”综合体,探索人才“楼下服务、楼上创业”新模式。
自服务港建设以来,全区人才生态竞争优势持续凸显,“来了就是璧山人”在海内外创客中更加深入人心。目前,累计集聚新加坡有关高校首席科学家等战略科技人才43名,吸引56个核心团队入港创新创业,其中在欧洲、美、日等地留学人才超过20%,来自“双一流”大学人才超过70%。
同时,在璧山区人才创业成功率显著提升,在孵人才引领型企业56家,孵化成功率达100%。成功推动“全球首款无人机无线充电自动机舱”“国际功重比最高的空冷燃料电池”等109项新技术产品在港生成,取得意向订单超16亿元、实际营收突破2亿元。成功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4家、市新型研发机构4家,成为“硬科技”领军企业重要来源。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璧山区还着力搭建“璧玉荟”数字平台,常态开展人才专员企业蹲点,建立“5+N”服务体系,提供医疗保障、养老托育、子女入学等服务。构建“租住购”一体住房保障体系,累计投用高品质人才住房1400余套。
随着一个个人才政策落地生效,一项项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健全,一批批英才贤士不断汇聚成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火热实践,正在璧山大地的画卷上铺陈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