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检察院接收了一面自厦门远道而来的锦旗,锦旗上印着“事故无情人有情,司法救助解我忧”的感人字样。这面锦旗背后承载着一段深刻的故事:被害人胡某某因不幸遭遇交通事故离世,其家人因此陷入困境,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福建厦门寻求生计。
昌宁县检察院在得知这一救助线索后,依法启动国家司法救助程序,及时发放救助金,为被害人家庭送去了温暖与希望,帮助他们度过了艰难时刻。
就这样,一面承载着温情与感激的锦旗,以及一份来自民众的深深谢意,跨越了2000公里的距离,传递到了昌宁县检察院检察官的手中。
据悉,自2023年以来,昌宁县检察院创新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脚踏实地回应群众普法诉求,着力于为人民“解忧”,创新推进精准普法形式,将法律监督职能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为推进基层平安建设、法治建设贡献了检察力量。
脚踏实地 回应群众普法诉求
“走访调研,问需于民”。昌宁县检察院组队走进信访局、林业和草原局、乡村振兴局、昌源律师事务所、田园派出所、田园镇文昌社区,了解社会治理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听取普法工作的意见建议。运用大数据思维,深入挖掘内部数据,结合办案情况,总结近年来昌宁县涉林、涉枪、轻伤害案件发案规律,形成3个调研报告,找准重点普法区域和普法对象。
2023年,昌宁县检察院在外来人员密集、人口结构复杂的田园镇文昌社区和田园镇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设立2个联络站。检察官以“随驻+预约”的形式下沉,第一时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控告申诉以及涉及检察机关业务的各项诉求。通过与党委政府工作深度融入,与村社基层组织常态化联系,与社区群众零距离交流,搭建检察机关与基层政府、人民群众以及民营企业之间的综治联动、信息互通桥梁,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百姓身边的检察官。”
精准到位 创新推进普法形式
昌宁县检察院注重将检察工作场景和办案故事“搬”到群众面前,以群众身边的案例开展鲜活的法治教育,通过赠送有条文、有案例、有画面且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法治锦囊”,创新开展“沉浸式普法”“订单式普法”等,积极回应企业、群众关切。
“沉浸式普法”旨在将法律法规融入情景剧中,能让群众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法律知识。昌宁县检察院通过干警自编自演,创作了《醉入歧途》《两种人生》《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丧偶儿媳的烦恼》《我们的家》《这种爱有罪》6部普法情景剧。2023年以来,深入乡镇、企业、社区、学校、公园广场等上演普法情景剧17场,受众1万余人,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检察人员演得很好,从剧中学到了一些法律知识,明白了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情景剧表演很接地气,让我们听懂了一些法律知识。”考虑到受众范围的问题,昌宁县检察院又将6部情景剧拍摄成了6期“法治小课堂”,同时拍摄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微电影《溯·光》,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不断扩大普法工作覆盖面。
“订单式普法”是昌宁县检察院创新推进精准普法的另一亮点,能够较为系统、全面地解决群众面临的法律难题。2024年4月16日,昌宁县人民检察院联合昌宁县工商联、昌宁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召开“检察护企”座谈会,邀请相关产业协会以及茶企代表参会,专门听取茶企、产业协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难题,收集普法需求,精心准备了包括茶企生产经营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侵权、茶企生产经营中的惩罚性赔偿、茶企生产经营中的违约救济、茶企生产经营中公司人格否认、合同签订以及诉讼维权的温馨提示、虚假诉讼的防范等内容的普法宣传产品,拟在田园镇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组织一期法律沙龙,对茶企开展“订单式普法。”
制度指引 强化普法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了构建法治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推动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昌宁县不断强化普法队伍建设。
昌宁县检察院搭建的“小区夜话”平台和“三点三事”机制,形成“网格员+检察官”双向互补、聚向发力的工作模式。周六、周日晚上,检察干警与“两委”工作人员,到社区夜话时间点听民话事、到讲夜话解点让民知事、在夜话化解点解民难事,推动实现群众“委屈有处说”“苦水有地吐”“诉求有人管”。同时,成立检·文同行志愿服务队,为矛盾纠纷调解注入检察力量。2023年以来,与文昌社区在群众家门口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4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