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县域小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更是赢得未来的潜力所在,谁占据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与大城市家底厚、资金足、条件好的优势相比,县域人才工作存在“小城困境”,人才引不来、活力弱、流失多等“瓶颈”客观存在。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县域发展规划为着力点,坚持用聚才的良方、育才的智慧、留才的诚意厚植人才“沃土”,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有力的举措做好人才工作,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创新模式、精准发力,完善“活”的引才体系。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引才要立足于县域实际,把“当地实际需要”与“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结合起来,因事择人、按图索骥,不断拓宽引才渠道、丰富引才措施,千方百计提高人才的增量与存量,实现“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的良好用人生态。要围绕产业升级抓引进。顺应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结合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人才吸附力和承载力,推动产业需求与人才需求“双向对接”,形成人才因产业聚、产业因人才兴的正确“对偶关系”。要围绕借智登高抓引进。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理念,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采取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打造“假日专家”“银发教授”“候鸟人才”队伍,实现“楚才晋用”、借“智”发展,为县域建设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要围绕乡愁乡情抓引进。打好乡音共情、乡情连线的“乡愁牌”,广发“求贤令”,把各类乡土人才吸引回来、激发起来,同时积极发挥生于小城、长于小城的在外人才资源力量,宣传介绍家乡的发展优势和人才政策,及时把合适的人才苗子向家乡引荐推介,构建人才纷至沓来的“强磁场”。
因才施策、整体推进,构建“优”的育才格局。耘好育才土,栽培栋梁才。用好人才的核心在于效能,既要重视引进人才“输血”,更要重视培育人才“造血”,要紧扣地区需要,突出特色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多维培养体系,“铺好路子”强本领,“搭好台子”壮筋骨,让各类人才创新有条件、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要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培育平台。以“产学研”协同为核心驱动力,利用定向培养、订单培训等方式,精准培育一批生产经营“经理人”、闯拓市场“经纪人”、农村电商“明白人”,并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将优秀人才拉出来晒一晒、比一比、练一练,以比拼的热度提高成长的速度。要持续创新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加快建立以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方式、设置评价周期,坚决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倾向,让人才价值能够得到充分释放,为想干者、能干者提供“凭本事说话”的广阔空间和“靠本事吃饭”的良好机遇。要建立健全人才容错纠错机制。对一些大胆探索而出现失误的行为,多一点宽容,少一些责备,全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环境,给予人才最大的信任尊重和理解支持,为他们施展本领“松绑”,让人才放下包袱大胆试、大胆闯,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精细服务、重在拴心,营造“暖”的留才生态。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县域城市在“硬件”上相对薄弱,留住人才的压力较大,要想打破大城市的“虹吸效应”,需在改善“软环境”上下功夫,拿出“真金白银”,亮出“真情实意”,以最好的服务、最优的环境、最大的诚意,竭力营造暖心的留才生态,让最需要的人才过得安心、留得放心、工作定心。要以最优质的政策留住人才。创新出台集成度更强、含金量更高的人才政策,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津补贴、人才公寓等优惠政策,对引进的科技创新高端人才、产业振兴紧缺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奖励,进一步畅通人才的晋升通道,以政策优势谋求人才优势,加快释放政策惠才的叠加效应。要以最充足的保障留住人才。坚持把人才牵挂的“关键小事”办成“头等大事”,既做实“一站式”服务,又做细“管家式”服务,确保人才在衣食住行、就医体检、子女入学等事项上获得良好体验,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要以最真挚的感情留住人才。落实好党委联系专家制度,推动党委领导班子与重点人才“结对子、交朋友”,持续开展人才激励关怀、帮扶解困、节日慰问等活动,多往人才那儿跑一跑,多与人才交交心,让人才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注,做到“留身”更“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