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倡廉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勤政简报

“金色名片”永不褪色——写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六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9-03-05 14:42:30 作者:   来源:

原标题:“金色名片”永不褪色——写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六周年之际

   600余字,六周年。很少有如此短小精悍的规定,能如此深刻地改变中国。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全面从严治党由此破题,涤荡痼疾、扫除积弊,作风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金色名片”。

   党的十九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重整行装再出发,不改初衷、践行承诺,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将作风建设引向深入,把“金色名片”越擦越亮。

   一以贯之:作风建设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

   2017年10月27日,党的十九大闭幕第3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审议通过了一份重要文件——《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

   同样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的首次会议,同样研究了作风建设的内容并进一步深化细化,这样的安排绝非巧合。

   进入新时代,展现新风貌。

   “我们将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

   党的十九大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的卓著成效,并将作风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作出清醒的判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

   不忘初心,这是作风建设的原动力。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他号召全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以上率下,这是作风建设的切入点。

   2017年1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首次民主生活会,中央政治局同志重点对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进行自我检查、党性分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建设再次从中央领导层做起,为全党作出表率。

   作风建设,关键在抓住“关键少数”。

   2018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出作风过硬等“五个过硬”的要求,告诫领导干部要把践行“三严三实”贯穿于全部工作生活中,养成一种习惯、化为一种境界。

   作风建设,贵在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2018年1月11日,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

   党的十九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明确的态度、坚定的意志和扎实的行动,再次向全党释放出抓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推进作风建设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的强烈信号。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纪委将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作为2018年的重点工作,明确把监督检查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执行情况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重点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力度不减、尺度不松。

   今年以来,截至10月31日,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8456起,处理68509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8589人,包括1名省部级干部、584名地厅级干部。

   聚焦重点: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顽疾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一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摆摆表现,找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特别要针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

   既紧紧抓住老问题,又重点关注新表现。党的十九大后,作风建设在更加注重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中走向深入。

   近期,中央纪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意见》,强调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正风肃纪、反对“四风”的首要任务、长期任务,明确了重点整治4个方面12类突出问题。

   甘肃省财政厅农业二处原处长金中等人作风慵懒,只当“二传手”,致使4000万元中央财政下达的专项扶贫资金在省级财政滞留长达146天;湖北黄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原负责人谌宏等人擅自作出每天限号50个的决定,甚至出现“哪怕闲着,没有号,也不受理登记”的情况;辽宁大连市发改委原党组书记、主任顾强面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在市领导十几次批示提出要求后,仍没有及时积极采取措施,取而代之的是反复请示报告……

   11月28日,中央纪委公开曝光6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也为一些不担当、不作为的党员干部再次敲响警钟。

   今年以来,广东、浙江、福建、重庆、山东、吉林、海南、广西等省份都纷纷对外曝光当地查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形成了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宣战的高压态势。

   “不能一味要求基层填表格报材料”“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对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要减少50%以上”……

   集中整治各类督查、检查、调研、评比等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0月9日,一份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让许多基层干部拍手称赞。

   党中央工作的重心在哪,人民群众关心的痛点在哪,抓作风建设的焦点就在哪。

   从聚焦基层民生,畅通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监督曝光渠道,到聚焦脱贫攻坚,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3年专项治理,再到聚焦生态环保,曝光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典型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打赢“三大攻坚战”、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等领域,把整治“四风”顽疾,与正在开展的各类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作风建设呈现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鲜明特点。

   久久为功:巩固“不敢”强化“不能”促进“不想”

   在节日期间、生日当天,收受管理服务对象微信红包、微信转账16次,共计8500元;给管理服务对象发送20元以内的小红包,换来回赠的200元大红包……2018年5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曝光了浙江嘉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嘉兴港区分局副局长王红良违规收受礼金问题。

   一个个“变异”的微信红包,实则改头换面的“四风”新变种。高压之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行为出现了由线下转到线上、由面上转入地下、由公开转入隐蔽的新动向。

   “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容易隐形变异、反弹回潮。

   仅今年上半年,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上,已有745起典型“四风”问题被公开通报曝光。

   一些“老问题”树倒根存。以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为例,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大办婚丧喜庆、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等问题依然多发,这四类“老问题”占比超过70%,“吃喝玩乐”惯性仍需狠刹。

   一些“新动向”尤须警惕。海南一国有企业与两家餐饮企业签订“试菜费”协议,作为领导员工加班聚餐、生日宴请、个人招待的定点场所;天津一中学总务主任将总务处办公室与隔壁值班室之间的墙体打通,形成内、外套间;福州一涉黑“村官”租下一家茶楼二层作为会所,专门宴请党员干部……

   深挖细查,扭住不放,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推进。

   每逢年节假期、重要会议等时间节点,中央纪委都通过集中通报曝光、开设监督举报专区等形式,持续对纠“四风”打招呼、发信号、提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遴选典型问题,点名道姓、抽丝剥茧,持续释放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强化“不敢”的震慑。

   创新体制机制,改进方式方法,让监督更加高效精准。

   福建省建立纠治“四风”“1+X”工作机制,发挥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在问题线索发现和联合排查方面的监督合力;广州市探索“四风云治理”机制,定期收集协作单位数据形成“四风”问题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思维发现问题线索。

   追根溯源,旗帜鲜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辽宁从3月至8月,在全省开展“特权车”问题专项整治,辽A09号牌全部收回;江苏9月1日起全面停止全省公务用车专用号牌号段;海关总署督促各部门单位对为领导干部免费升舱等问题进行自查清理……结合巡视巡察,各地各部门对特权现象“穷追猛打”,对特权思想“刮骨疗毒”。

   2018年3月,监察法施行和国家监委成立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作风状况的监督,将改革形成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8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变相公款旅游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问题细化完善了相关规定,并增加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处分规定。

   咬定青山不放松,留得清气满乾坤。

   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时刻保持一份清醒冷静,始终保持一份坚韧执着,不断强化不敢的震慑、扎牢不能的笼子、增强不想的自觉,才能让“金色名片”永不褪色、永不蒙尘。(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朱基钗、梁建强、王成、王井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