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是一座农牧业县城,常住人口24万,为推动地区产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该旗抓住人才“牛鼻子”,因地制宜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多措并举念好人才经,实现“乡才”兴产业、“匠才”带就业、“高才”助发展。
一批服务站点 助力育人才兴产业
“双大哥,您快来给看看,图雅家的一头牛今早起就不爱吃草料,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绍根镇人才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正向“牛专家”双金龙求助。
双金龙是阿鲁科尔沁旗的养牛大户,他的家庭牧场有优质西门塔尔基础母牛百余头,年收入可达80万元。双金龙原是一名兽医,对牛羊养殖有着浓厚的兴趣。初次搞养殖时,是绍根镇人才服务站给了他支持,请专家讲科学养殖、走出去学冻精改良,协调项目帮助他建牛场,对接政策帮他落实资金,让他从“牛倌”变成了“牛专家”。如今,他也成了人才服务站的老师,又在帮助其他人实现蜕变。
阿鲁科尔沁旗共有人才服务站41个,绍根镇人才服务站就是其中的一个。为实现人才由“零星分布”向“抱团集聚”转变,该旗创新打造人才服务站,坚持党组织服务人才、人才服务社会的“双服务”原则,打造牛专家、田秀才、绣娘、名医等人才服务站,为各类人才提供技能培训、专业指导和“保姆式”产业服务。同时,也为群众提供困难帮扶、寻医问诊等服务。全旗共培育出从事肉牛羊养殖的“土专家”36人、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田秀才”48人,都是具有带动能力的致富带头人。现全旗共有大小畜存栏275万头只,种植面积达358万亩,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
人才服务站还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刺绣、奶食品、银匠等产业人才。这些人才引领着阿鲁科尔沁旗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实现多种产业百花齐放。
一本人才名录 展示小工匠大手艺
夜幕降临,烧烤摊前,一对中年夫妇吃着烧烤庆祝收工。这对夫妇是孙景文、吕秀丽,是人们所熟悉的室内刮大白“油工”。俩人工艺细腻,手艺极好,在旗里小有名气,他们的名字也被收录在了阿鲁科尔沁旗人才名录里。
阿鲁科尔沁旗结合地区实际,创建了人才名录。破除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指标要求,以能力为导向、以实绩为准绳,对涉及一二三产业的25个种类职业进行全面摸底,共收录“工匠”人才1226人。
孙景文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孙师傅”,他们夫妇先后带了12名徒弟,师徒都以“手艺好”著称,他们的收入也远远超过当地其他同行。“现在我们出去工作更加严谨,要对得起‘人才’这个名号。”孙景文认真地说。
阿鲁科尔沁旗共收录像孙景文夫妇这样的“小土专”人才400余人,覆盖建筑、餐饮、服务等多个行业,有厨师、理发师、婚礼主持人等。这些“匠才”的从业事迹被广泛宣传后,给予了各行各业从业者极大的鼓舞,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人皆以成为人才为荣,在各自的岗位上用专业和匠心唱响着“劳动者之歌”。
一纸爱才政策 引聚鸿雁归凤凰来
“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讲牛顿第一定律……”天山第一中学的物理老师席家望在给学生们上课。席家望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是阿鲁科尔沁旗“绿色通道”回引的教育人才。
阿鲁科尔沁旗始终坚持人才第一资源,拿出真金白银和真心实意下大力气引聚高层次人才。制定“绿色通道”引才政策,针对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毕业生,提供100平方米住房一套;针对“双一流”高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提供15万元、30万元购房补贴;以优厚的物质保障吸引域内外优秀学子来阿鲁科尔沁旗就业。面对前来工作的专家学者,采取处级领导包联模式“一对一”联系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舒心舒适、高效便捷的工作环境。
“我的理想就是用自己所学,教育出更多的家乡人才,让孩子们走进高等学府。旗政府为我解决了生活上的难题,现在我没有任何生活顾虑,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研究上。”席家望说。
近几年,阿鲁科尔沁旗通过“绿色通道”方式引进人才33名,大大加强了教师、医生和党政行业工作力量。同时,利用京蒙帮扶契机和地缘业缘优势,以柔性引进方式协调对接东北林业大学教授、中化集团农业专家、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博士等50余名专家,每年定期到阿鲁科尔沁旗开展工作,对农牧业、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专业指导和合理规划,实现了高端人才不求所有、但为所用。
[责任编辑:李晓艳 校对: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