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重庆有句老话叫“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旧时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地很偏远、贫穷,如果想要教育好儿女,可以直接把他们带到这些地方走走看看,就能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从而受到教育。
而今,我们一行走进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沿乌江而行,惊喜连连——交通便捷,冲破了万山阻隔;风景如画,大美山水拥抱八方来客。
依然是这条河,沿岸却已旧貌换新颜。
乌江画廊上的高谷码头,见证彭水沧桑巨变。
号子回响
“哟咯嘿咯——嘿咗!嘿咗!”
随着沧桑的号子声从喉咙里迸发而出,廖寿华身体不自觉地前倾后仰,做出拉纤的姿势。
廖寿华今年已经78岁,却仍张嘴就能喊出乌江号子,那浑厚的声音,仿佛是从浪花中飞出。在彭水县高谷镇,像他这样的老船工并不多见,很多都已与世长辞。廖寿华早些年也上了岸,如今在镇上开了家药店。
廖寿华摄人心魄的号子声,将众人的思绪带回从前。
千里乌江,岸上奇山对峙、江中礁石嶙峋,曾是川黔两地的黄金水道。
乌江流域大多山高谷深,人们沿江而栖,将乌江作为货物往来和出行的主要通道,借助乌江黄金水道,沿江集镇、城市逐渐形成。
廖寿华向我们介绍:“‘高谷’这一地名,正是由‘高山峡谷’而得来。”高谷镇是渝东南地区乌江水系出入长江的咽喉,被称为彭水“西大门”。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彭水期间,国民党军队布下乌江防线,收走了彭水县城附近的木船,妄图阻止解放军部队进县城。为了强渡乌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先遣团战士制作简易竹筏,顺乌江漂到高谷,在高谷找到木船。一些解放军战士利用找到的木船渡过乌江,高谷因此成为突破乌江防线的一个重要渡口。
新中国成立后,乌江成为彭水交通大动脉,客、货运量逐年增长,当年解放军渡江的渡口便作为自然岸线形成码头,水陆靠一条两米宽的土路相连,物资全靠人力装卸、搬运。
当时的乌江险滩窄漕多、航道狭窄,有的地方只能靠木船渡过。于是,纤夫们扛起纤绳,赤裸身躯穿越风雨,攀爬于滩涂之间。
一声声乌江号子,高亢激越、撼山震水,成为那个年代“穷乡僻水”跨越艰难险阻的呐喊。
“铁公”协奏
“轰隆——轰隆——”
这是2007年,渝怀铁路彭水段通车时,最令董超难忘的声音。
“铁轨从共和村穿山而过,当年,高谷的群众就像过去迎接刘邓大军一样欢迎筑路队伍。”如今已是高谷镇共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董超说,共和村是从西进入彭水境内的第一个村,国道319线、渝湘高速公路也都从共和村经过,“公路、铁路的到来,彻底改变了高谷人的生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个码头”。
董超口中的码头自然是高谷码头。岁月更迭,乌江号子消逝在乌江崖壁纤道,取而代之的是各式轮船的马达轰鸣声。在很长一段时间,高谷码头一度成为乌江航道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1985年,当地以粮棉布以工代赈投资13万余元,开始修建一条长132米的下河公路,用于提升码头的吞吐效率;这一年,彭水县轮船公司4艘“鸿运”号客货轮投入运营,主营重庆城区至酉阳龚滩航线,沿途停靠高谷码头。在当时,乘船由乌江水路经涪陵转长江水路,是彭水至重庆城区耗时最短的路径,却也至少需要两天。
当时彭水境内陆路只有一条川湘公路(旧国道319线)与外界相连。该公路弯急坡陡、路基狭窄,遍布的大坑小凼使行车剧烈颠簸,虽有道班却也形同虚设。
1994年,国道319线彭武段(彭水—武隆)改建工程开工建设。董超和当地村民扛起铁锹加入施工队伍,货船源源不断地运来水泥、钢材等物资,在高谷码头卸货后,高谷人肩挑背扛,再将这些材料运到一线。修建队伍奋战3年,用血与汗铺就了这一条通连外界的公路。
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紧随其后。2007年,渝怀铁路全线开通货运和客运业务,并在高谷设站;2009年,渝湘高速公路彭武段通车。“国道改建后,从彭水到重庆城区只需7个小时,而高速公路通车后,更是只需3个小时了!”董超眺望着共和村辖区内错落有致的大桥、隧道,心生感慨。
而为这些希望之路转运物资的高谷码头,则在送走了最后一批旅客后,泯然于乌江旁。
汽笛声声
“呜——呜——”
一阵悠扬的汽笛声响起,打断了我们的采访。高谷镇镇长刘波忽然站起身来,向办公室窗外看去——一艘别具苗族特色的仿古游船正从乌江上缓缓驶来。就在这汽笛声中,刘波将高谷码头重焕新生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2007年底,随着重庆市武隆县(现武隆区)江口镇乌江银盘水电站的修建和蓄水,位于上游的高谷镇水位抬升20多米,高谷码头被全部淹没于江水之下。
正因如此,每到夏季,集镇就会饱受洪水泛滥之苦,汹涌的江水裹挟着泥沙而来,时常会将部分道路淹没,阻断交通。2010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移民服务中心规划将旧码头就地复建,投资1700余万元在码头原址上修筑河堤、抬高路面、修建斜坡道。复建后的码头不光能起到防洪作用,也更宽阔,靠泊能力由曾经的160吨级跃升至500吨级。
2021年6月,人们欣喜地发现,乌江上又有汽笛声传来了,紧随汽笛声而来的,是一艘上下四层、形如苗家吊脚楼般的美丽游船——九黎城01号。江风习习、江水滔滔,人们斜倚船舷,纷纷拍照留念。这些人中,有的是第一次来彭水旅游的外地游客,有的是年近八旬重返故土寻根的老人,有的是曾经乘过慢船到重庆、而今又来体验游船的本地居民。
手扶船舵,听身后人声鼎沸,观岸上房屋俨然,今年52岁的九黎旅游运输服务有限公司海务总管王茂林感慨万千:“这一幕恍若隔世啊!”1988年,彼时乌江航运还很繁忙,16岁的王茂林子从父业在乌江上跑船,从水手到船长,王茂林经历了高谷码头最鼎盛的时期,也见证了它最落寞的岁月,但他从没想过,有朝一日这里的船还会一票难求。
“2000年左右,彭水至涪陵和重庆主城的客船正式停运,此后20年间,高谷码头再无客船停靠。”九黎旅游运输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泽星介绍,后来,为打通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旅游环线,重庆九黎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耗时一年建造了这艘总长44.5米、宽10.6米、高18.5米的“九黎城01号”游船,可容纳约300名游客乘船观光,同时船上还提供餐饮、苗族歌舞表演等服务。
如今的高谷码头游人如织。自从又来了客船,附近的村民都纷纷拿出土特产贩卖。码头上,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曾经的热闹景象又回来了。
刘波和镇上的干部也将这一切看在眼里。“镇上正打算在码头旁修建一条观光玻璃栈道,同时在码头增设一些摊位,进一步丰富高谷境内乌江沿线景观景点,让高谷能留住更多游客。”刘波望向窗外的乌江,目光炯炯。
如今的高谷码头,叠加了诸多历史底色。跨越时间的洪流,度过漫长的季节,汽笛声撞击在峻峭的乌江两岸,引来阵阵回响,这是乌江边的一座小城在新时代的春天里发出的希望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