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表、报数,是社区工作的常事,曾经也是社区工作者的烦心事。
“数据重复填报、报表多头提交、材料突击报送,大量工作时间被统数据、填表格、做台账占用,又如何挤出时间沉下去?”面对记者采访,一些社区干部说到了过去的困扰:人手少事情多,小马拉不动大车。
如今,沈阳市南市场街道和平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张明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社区按照工作清单管理,会议无事不开、表格一采多用,社区干事不再是坐在办公室的“表格员”,而是真正深入群众的“网格员”。
改变,从何而来?
2022年9月21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辽宁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清单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是全国首部通过规范和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清单管理,克服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专门性法规。
“为车减负、为马赋能”的破局之法,在“一减一加”间,成为促进基层治理实现“轻车快马”的利器。
填表报数、工作留痕的负担,怎么减?省人大社会委在充分了解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工作情况和诉求关切基础上,牵头开展调研,厘清权责边界,明确职责任务,全力推进立法进程。
多表合成一表,数据关联共享。《规定》要求,对工作报表、网络工作群等进行系统整合,不得要求重复报送、多头报送、突击报送数据和材料,同时规定加强村(社区)数据资源建设,逐步实现数据综合采集、多方利用。
对此,任职10年的和平新村社区干事胡司晗颇有感触:“以前,同样的表格交给不同的部门,填报的形式不尽相同,一个月经常需要交30多份报表,有时为了修改内容在居民和社区之间来回‘翻烧饼’。现在,通过基层治理服务管理平台,多张表格融为一张,既能在线填报,又能按需调取,一个月报送一次就行了。”
一张表格的变化,折射出职能部门与社区治理方式的转变。
“通过探索‘小快灵’立法,《规定》以11条‘小篇幅’形成清单化管理精准制度设计,有效提高了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刘笑菁告诉记者,《规定》打通了法治通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保证了立法实效。
减负同时,如何赋能?
“以前个别部门或机构让社区开具一些证明,可是权限又不在社区,我们虽有想法、但没办法,这样一来群众诉求得不到解决,‘板子’就可能打在社区。”张明伟说,《规定》出台以后,既明晰了部门和社区的工作职责,又为居民办事指明了路径。
“应减之负”明确的同时,“应尽之责”也更加明晰。
在沈阳市五里河街道总院社区,社区办公区域曾挂着各种创建示范、评比达标匾额,如今已被一一摘下,取而代之的是一项项社区服务事项清单。城镇居民低保区内迁移如何办理、居民医保缴费去哪儿申请……从民政、医保到卫健、房产,各类服务事项一目了然。
“牌子”摘下墙头、“服务”走进心头。“以前来社区办事,经常看到工作人员盯着电脑在那儿忙活,现在在小区溜达,总能看见社区干部巡楼入户。”总院社区73岁居民夏万明竖起大拇指,为社区干部点赞。
《规定》实施已近两年,落实效果好不好,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手机‘叮铃铃’的提示音少了。”总院社区党委书记李忱告诉记者,按照《规定》,手机工作群要进行清退整合,从30多个减少到5个,曾经“盯群”“爬楼”的情况没了,“屏对屏”的时间少了,社区干部有了更多精力为群众办实事了。
从“群里吼”到“实地走”,“指尖”清风带来工作新风。年初以来,锦州市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时发现,个别社区(村)基层工作人员还存在工作群过多、重复报表等问题。锦州市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张顶春表示,将认真开展回头看监督,跟踪督办执法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持续巩固基层减负成果,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为职责权限‘划界’、为指尖之负‘松绑’,《规定》既给基层减负,又为干部赋能,破解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解决了社区许多大事小情。”李忱深有感触地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减负不是终点,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扛实责任,点燃干事热情、更好服务群众才是目的。为做好减负赋能“加减法”,省人大常委会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要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重点任务,推进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打造更多具有辽宁辨识度、富有时代感和影响力的法治成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