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碧波荡漾,芦苇随风摇曳,夏季的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美不胜收。园区占地面积1411.51公顷,其中湿地面积951.93公顷,水域面积125公顷。长城及烽燧遗址遍布草湖周边,形成了“沙漠、湖泊、戈壁、湿地、雪山、绿地”共寓一境的奇特景观。
“一些牧羊人违法进入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放牧羊群的问题屡有发生,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多年来一直关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市人大代表、嘉峪关市新城镇人大主席殷明成在工作中发现了这个现象。于是,他通过调研形成建议提交嘉峪关市人大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以重点建议处理转交市人民检察院及相关部门解决。检察机关运用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进一步确认了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事实。2023年6月,市人民检察院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提出督促履职的诉前检察建议并公开宣告送达。2023年10月,相关责任单位及时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围栏工程保护湿地,并加强了对湿地保护法的宣传教育,形成了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2023年,甘肃省嘉峪关市人大常委会、嘉峪关市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首次提出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检察院深入全市街道社区、镇村开展走访调研,对覆盖全市社区、镇村的人大代表工作站建设、运行情况进行实地察看和走访学习,联合制定《嘉峪关市人大代表+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实施办法》。
目前,嘉峪关市20个人大代表工作站设立检察公益诉讼联系点,聘任30名人大代表担任公益观察员。一年来,人大代表公益观察员参与办案64人次、参与案件办理13件、提供案件线索23件,市人民检察院立案6件,提出诉前检察建议2件。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近年来,嘉峪关市深入挖掘长城文化价值,加强对长城文化内涵的阐释,在保护基础上传承与创新,以时代精神赓续中华文脉。
市人大代表卢治红是一位长城文化保护的热心人,他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受大风、冰雹、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嘉峪关城墙墙体出现墙皮脱落现象。他通过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联动的工作机制反映线索,市人民检察院决定立案调查,通过现场调查、调取资料、咨询文物保护专家,2023年5月,向市文旅局公开宣告送达了诉前检察建议书,建议市文旅局依法履行职责,督促长城保护责任单位尽快对万里长城-嘉峪关发生自然病害的墙体采取保护修缮措施,防止文物安全隐患进一步扩大。市文旅局高度重视,对全市境内所有长城段落,包括墙体、关堡、墩台进行全面隐患排查,并邀请设计单位编制保护维修方案。2024年2月,市财政局拨付了68万元维修经费。目前,嘉峪关关城墙体修缮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感谢市人大、市人民检察院,在你们强力监督下,破解了困扰社区及周边群众十几年的老大难问题,小区居民今年终于过了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嘉峪关市雄关街道绿化社区书记薛斐感叹。
前两年,市人大代表张兰芝忧心忡忡,她反映的绿化社区废品收购站扰民的问题仍然存在。2023年12月,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支持下,她联系多名人大代表通过该机制向市人民检察院提供线索,反映绿化社区育才小区附近废品回收站环境脏乱差、噪音扰民、火灾隐患巨大。市人民检察院迅速成立办案组开展调查,通过诉前磋商、公开听证、宣告送达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在2024年春节前完成整改,育才小区周边废品回收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今年7月,嘉峪关市政府出台了《嘉峪关市再生资源管理办法》,对再生资源回收从监督管理、规划与建设、回收经营管理等进行了规范性管理。
“紧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问题,通过全程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公益诉讼办案工作,将人大代表建议内容转化为检察建议,实实在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的深度融合,推动检察办案更加关注民情、集中民智,充分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反映民意、维护民利的制度优势和价值所在。”嘉峪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王进平说,“今后,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