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元和十年(815年)元月,结束了十年外放生涯的柳宗元奉诏还京,途经湖南衡山时,写下了这首诗,字里行间无不显露他归来的喜悦。他满怀“重入修门自有期”的信心,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将他的美梦击碎,这年二月,柳宗元到达长安,三月便被贬为柳州刺史。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元和十年六月,柳宗元辗转到达柳州。他登上柳州城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登上高楼,举目所见,乃是一片荒原,柳宗元的愁思如海如天茫茫无际。柳宗元的愁思,既有不得志的失望,有与朋友的分离,也有对家乡的思念。
彼时的柳州地处偏僻,乃北方人畏惧的烟瘴之地,而民风亦相当彪悍。为了改易民风,元和十年八月,刚到任不久的柳宗元“大惧不任,以坠教基”,重修破败的文庙,将停办多年的府学重兴,极力推崇孔孟之道和儒家礼法,引导百姓“人去其陋,而本于儒”。后人评价“其文教兴也……以粤西论,宜推柳子厚始。”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当时柳州人有一个风俗,用儿女当抵押品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被抵押的人没收为奴婢。这是十分残忍的风俗。柳宗元想方设法为贫者赎回子女,并且针对这一陋俗提出新规: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获赎的人,可以将劳役时间折算为钱,等积累到足够抵销债务时,就可以解除其奴婢的身份。这一政策推行仅仅一年后,“免而归者且千人”,不仅改变了贫者终身为奴为婢的悲苦命运,也使民风为之一新。
“手种黄甘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柳州当时荒地很多,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柳宗元亲自示范,在柳州的西北隅种植黄柑树两百余株,春天到来时,一派新绿,甚是喜人。黄柑是橘的一种,柳宗元爱柑种柑,不是没有来由的。当年屈原遭谗被流放,临行前写下《橘颂》,表达自己守志不移、秉德无私的高尚情操。柳宗元想起自己的遭遇,心交古贤,借物抒情,自己愿以历经冬天而不凋零的橘树为榜样,绝不会像荆州人李衡把柑树作为木奴,为自己谋取私利。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除了种植柑树外,柳宗元还在柳江边种植柳树。柳宗元在诗中说,自己种柳之事日后会成为人们的谈资,但惭愧的是没有惠政可以流传下去。这是柳宗元的自谦之语,饱含他想造福百姓的愿望,想象有一天硕大的树冠能为百姓遮住骄阳,遮住风雨,能改善柳州百姓的生活环境,期待种柳之举能惠及后人。
“上苑年年占物华,飘零今日在天涯。只因长作龙城守,剩种庭前木槲花。”忆昔日,风华正盛,叹如今,流落天涯。龙城是柳州的旧称,柳宗元在柳州住所庭前种植了很多木槲花,他怜爱此花,不仅因为木槲花承载了他的情感,还因为槲树皮能用来治疗恶疮痢疾,止血利尿,针对当时柳州的气候,栽种木槲花,不仅利己,也利苍生。
纵观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贬谪之悲、思乡之情常常流于笔端,柳州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寄托了他无限情思,也给予他许多安慰。
柳宗元在柳州写下了一首感人至深、流传千年的思乡诗:“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元和十二年(817年)秋,柳宗元与浩初上人登山观景,四野群峰皆如剑锋,割断愁肠,多希望能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散落到每一个峰头上,望向故乡的方向。这种望乡思归的迫切和苍凉怎能不让人动容?
身处岭外,柳宗元仍心忧国事。他所处的时代,是朝廷与藩镇不断较量的时代。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得知朝廷平定盘踞山东的淄青节度使势力后,作《柳州贺破东平表》,表达“霾曀廓清,天地贞观,率土臣庶,庆忭无涯”的欣喜心情。同时作《敌戒》,提醒朝廷切莫“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当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就在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卒于柳州。正所谓“有德于民民祀之”,柳州百姓为了表达对柳宗元的景仰和爱戴,兴建了柳侯祠。祠中树木参天,不由让人想起柳宗元是多么爱柳树,多么爱柳州。(作者:范永林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