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益阳市大通湖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的指示精神,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在爬坡过坎中“破茧成蝶”。2018年-2023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710万元提升至1242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提升至46万元,村级组织自我保障、服务群众和推动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坚持定好“主基调”,选准“主心骨”。为激活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原动力,大通湖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凝聚党心民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来抓。一是拧紧“责任链”。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定为“书记项目”,区镇两级成立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拧紧纵向横向责任链条。二是用好“指挥棒”。将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党建述职和绩效考核,与村干部奖励报酬、评优评先“双挂钩”。三是选强“火车头”。精心挑选思路清、有经济头脑的本土能人任村党支部书记,吸收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大学生63人进“两委”班子,37名驻村帮扶队员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专业技术特长的占比40%,助力村“两委”挑大梁。
坚持摸清“家底子”,走出“新路子”。为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增收难”、集体资源“人情包”等问题,大通湖区按照“全面起底-资源整合-量体裁衣-稳步发展”的思路,走出了“一村一特”的新路子。一是清理“闲资产”。全面启动国有农用地清理和农村集体“三资”清查专项行动,共清查核实经营性资源36.5万亩,收回集体土地3.9万亩,归集闲置沟渠边坡1.3万亩,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00余万元。二是推广“公司化”。成立村委会独资的村级农业发展公司,主要履行资产布局、项目投入等经济职能,村主任兼任董事长,吸纳懂管理、善经营的致富带头人任公司管理人员,目前全区村村有公司、个个有发展。三是探索“新模式”。建立“村集体、村公司、村民”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走出了多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成熟、效果明显的模式有四种。第一种“土地流转模式”,小田变大田,村集体统一流转,全区土地集中流转率90%,相比农户单转每亩价高200元;第二种“资源盘活模式”,在路边、渠边、房边、荒边隙地种植经济苗木,发展沟渠经济,年收益将近70万元;第三种“入股分红模式”,如农乐垸村创建农机服务合作社,128户脱贫户入股提供插秧和收割服务,村民每年人均分红2万元;第四种“产业带动模式”,如沙堡洲村发展旅游产业和大闸蟹产业,仅两项收入占比85%。
坚持巧用“小制度”,管住“大账本”。为帮助村党组织班子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大通湖区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交给群众一本“放心账”。一是制度“管根本”。出台《大通湖区村级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大通湖区农村“三资”管理办法》等文件,落实“村账镇代管”、定期报账、财务公开等制度,全区未发生一起违规经营、财产流失和利益纠纷事件。二是双统“一本账”。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债务“双统计”,按照“两个区分开来”的原则全面清理村级债务,即:农场时期历史遗留债务与新增隐性债务区分开来;撬动发展的良性债务与贪大求全的不良债务区分开来。2023年共收回老欠169万元,资金、资产及时入账700余万元。三是用活“惠民生”。采取“上级财政支持一点、相关单位帮扶一点、集体经济出资一点”的方式,整合村集体“三资”,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田水利改善等项目建设和金秋助学、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真正实现“集体经济集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