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团氿湖畔的“任公钓台”。 资料图片
江苏宜兴的团氿湖畔有一座“任公钓台”,临水而建,风光如画,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喜爱的游览之地。此钓台得名于梁朝义兴(今宜兴)太守任昉,台因人而闻名,任昉清廉亲民的品质赋予钓台廉洁文化内涵。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乐安郡博昌(今山东寿光)人,是“竟陵八友”之一。他在南朝宋、齐、梁三朝为官,曾出任义兴郡太守。任昉到任时,正逢郡内发生饥荒。他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的俸米熬粥赈灾,自己和家人只吃粗米饭。官府授予他的禄田每年产八百余石米,他只取其中的五分之一,其余全部用于救济百姓,先后救活了两千多人。
当时,饥荒导致了短时间内弃婴成风,任昉为此出台了严厉的法令:弃婴不养,与杀人同罪。他还要求治下各级官府为孕妇提供帮助,许多家庭因此得以保全。任昉也特别关心老年人,经常派官员上门探访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了解其生活上的困难,并尽力解决。在他的治理下,义兴社会逐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任昉不仅心系百姓,而且清廉节俭。三年任满后,他奉旨回朝。当他登舟离开义兴时,百姓纷纷赶到码头送别,场面感人。而任昉的船上只有书卷、少量绢帛和米粮,回到建康(今南京)时,他甚至连换洗的体面衣服都没有,还是好友沈约送来了新衣,他才得以较为体面地面见梁武帝。
后来,任昉又曾任新安郡(辖区包括今安徽黄山等地)太守,在任内病逝。去世时,他留下遗言“不许以新安一物还都”,后事办得十分简朴,杂木为棺,旧衣入殓,家中只剩下二十石米。梁武帝闻讯后悲痛不已,亲自为他举哀,追赠太常卿,谥号“敬子”。
任公钓台正是为了纪念这位清廉、仁爱的太守而建。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赞美任昉的高洁品格和钓台的秀丽景色。明代诗人沈学文更是以“烟水苍茫绕钓矶,西风台上景依稀。空留遗迹人何在?白鸟双飞带落晖”表达了对任昉的敬仰之情。
任公钓台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是一个承载着道德光辉的文化高地。任昉以清廉、亲民为本,在任期间不追求个人利益,为民办实事,这种仁爱为政的理念影响深远,后世多有官员来到钓台缅怀他的德政,并以他为榜样,激励自己清廉为民。
被历史洗礼的古建筑,像一本本生动的历史书,诉说着过往,又连接着未来。在宜兴,像任公钓台这样的精神地标还有不少,它们静静地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岁月变迁,纵使那一砖一瓦披上时光熏染的沧桑,但那些流淌在城市脉搏里的精神却是永恒的,逐渐积淀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资源和深厚底蕴。(作者: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