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荔波县充分发挥非遗特色资源优势,聚焦人才资源、业态融合、促销平台,采取组织搭台引路、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方式,积极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深挖人才资源,盘活非遗“蓄水池”。以“荔波县千名旅游英才计划”为主要抓手,依托全县5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技术合作、短期聘用、承担项目、课题研究等方式引进一批非遗知名专家、传承人。聚焦能力素质提升,依托荔波县现有省州级非遗项目建设非遗工坊,邀请非遗传承人围绕刺绣、竹艺编织、蜡染扎染等课程进行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每年培训人员达300余人次,不断壮大和储备非遗人才队伍。与全国知名景区、旅游培训机构、旅游院校合作,选派优秀非遗人才赴省内外研修交流,同时县级承办省、州各类非遗文化赛事,在激烈比拼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发掘出更多优秀非遗文化人才。截至目前,荔波县共有“非遗”项目53项,非遗传承人231人,吸纳群众从事非遗手工艺制作400余人。
二、推动业态融合,擦亮非遗“活名片”。实施“百千万工程”“党建领航·金融加油”工程,用好民贸民品、传统手工艺等民族优惠政策,将非遗特色融进景区,鼓励党员创业带富,先后建设升级尧古古法造纸坊和瑶山写生部落、瑶陶馆、陀螺工坊、竹编坊、村史馆等一批文化产品产销和工艺体验馆(坊),开发“研学+非遗文化游”路线和“授课+非遗体验”活动,在小七孔、瑶山、古镇等景区常态化开展和“瑶山瑶人”“流光溢彩·荔波夜”等非遗演艺节目、非遗特色旅拍等产品业态21个,形成集康养度假、研学培育、民俗体验等为特色的业态聚集。近年来,培育了361名党员创业带富能手,陆续推出“瑶织娅”“炫彩陀螺”“布依布然”“茂兰竹编”等非遗文创品牌,实现了非遗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常态化。
三、搭建促销平台,锻造非遗“金链子”。全面推行“党建带社建、村企共建”和“党支部+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群众”的经营模式,依托荔波县现有省州级非遗项目建设非遗工坊,通过加强企业帮扶,加大免租、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大平台,将企业生产链延伸至村落,通过“非遗+文创”的方式承接蜡染、刺绣、竹编等产品订单,优先招聘村民参与工艺制作、产品设计、景区展演等工作,实现“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截至目前,荔波县非遗工坊已有275户360余名群众从事手工艺品加工制作,非遗文创产品销售、非遗研学体验等经济收入500余万元。贵州创点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头部手工艺企业实现年销售额共计860余万元。
信息来源:黔南州委组织部
一审(撰稿人):覃舒颖
二审:刘相
三审:李良旭
编辑:彭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