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靖县坚持以高质量管理、精准化服务为抓手,聚焦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落实、教育难普及、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强化组织建设、优化服务保障,推动流动党员“流而有为、动而有绩”,推动流动党员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一盘棋”统筹,摸清底细化管理措施
“地毯式”摸排。组织全县各级党组织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优势,依靠走访入户、电话、微信等方式,对在外流动党员的就业情况、流出时间、流向地党组织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范围覆盖农村、社区、新经济组织、新就业群体等。截至目前,共摸排流动党员1158人,确保党员管理无盲区。
“精准化”建档。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根据“一支部一台账”“专人专管”要求,建立起“基本情况清、流出时间清、流入地点清、从事工作清、综合表现清”的“五清”流动党员综合信息台账。实行每季度一次信息数据更新,做到跟踪掌握、精准建档。截至目前,已完成流动党员的信息采集建档工作。
“风筝式”管理。采取区域联建、双向共管等方式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福建、深圳、吉首等地建立4个流动党支部,将流入党员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中,让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有家可找、有组织可依。
“一张网”联动,强组织破解学习难题
“定制内容”全面学。结合实时内容,制定政治理论、党纪学习教育、乡村振兴、实用技能等资源课程。紧扣落实首要政治任务,制定下发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资源包;聚焦党员教育基本任务,加大党员教育片、新媒体课件等学习资源的供给,制作《金秋五课》《党课开讲啦》《潮涌波浪阔》等20部党员教育片,深化流动党员对省情州情县情认识;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为流动党员量身定制党纪“学习菜单”,发送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人手一本,帮助他们“充电补钙”。
“云端推送”随时学。建立“一对一”结对帮学机制,由1名常住党员结对帮带1名流动党员,进行点对点促学、帮学,通过电话联系、发送消息等方式,定期通报党组织活动、开展互动交流、反馈意见建议、分享学习体会等活动。以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定期推送党的理论知识、党建工作动态、先进典型事迹,切实增强学习吸引力。党纪学习教育期间,全县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为流动党员推送党纪学习资料1000余人次。
“返乡课堂”集中学。利用党员节假日返乡“窗口期”,通过召开党员大会、书记上党课、开展主题党日等方式,让返乡流动党员集中学习。围绕农业技能提升、农业产业推广等主题,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设施农业、大棚种植等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致富创业能力,增强流动党员返乡创业热情和积极性。近年来,共开展36次返乡课堂,近2000余人次流动党员参与其中。
“一家人”关爱,优服务落实关心关怀
变“管得住”为“服好务”。建立“一节一访”关怀、“一季度一报告”联系机制,村“两委”成员或年轻党员与流动党员进行联络沟通,不定期了解流动党员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情况。农忙、汛期以及生病住院等特殊时期,定期到流动党员家中进行走访,主动关怀家中老人、儿童,听取其诉求并及时解决,消除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今年来,共走访110户流动党员,帮助解决50余件小事。
变“两难管”为“两头管”。推行外出党员持证管理,要求乡镇党委对外出党员开具流动党员证明或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对长期在外务工且地点固定的,建立“流入地+流出地”两地双向共管合作机制,适时将其组织关系转移到当地党组织,向广东湛江等市州委组织部发送商请组织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函,推动实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更精准。
变“流进来”为“融进来”。根据流动登记、持证用证、定期汇报、红星云学习、作用发挥等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并结合年终民主评议党员,对流动党员进行集中分析,综合研判。对表现突出的流动党员,推荐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推荐参评优秀共产党员,邀请参加县乡村重大会议、重要活动,让流动党员政治上受尊重、生活上受关照,从心底里融入组织。近年来,12名流动党员作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
“一条心”干事,强作用彰显责任担当
增强先锋旗帜战斗力。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关注群众期盼问题,提高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将自身特长与群众需求相结合,为基层党建、社区治理、服务群众等方面贡献力量。近年来,结合返乡时节,共组织流动党员义务开展社区便民、城市清洁等志愿服务近100余次,为民办实事40余件。
增强致富增收带动力。发挥流动党员眼界宽、路子广、信息灵、能力强的优势,主动发布外出就业务工招聘、对接农产品销售等信息,在第一时间为家乡农产品找到更好的销路。在深圳传贝科技有限公司上班的腊水村流动党员瞿东洋将羊肚菌主动带到公司,积极宣传将家乡的特色产品,以代购买方式累计销售食用菌2万多元。
增强乡村振兴推动力。为回家的流动党员营造创业富家乡的良好环境,开展“党建引领、金融普惠”行动,推动流动党员在“小个专”经济组织中实现党建与金融同频共振,共授信贷款1.2亿元,为流动党员返乡创业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动力”。引导返乡流动党员运用在外务工所积累的经验、人脉资源等,成立劳务公司、合作社等40余家,积极吸收贫困人群就业,带动转移就业劳动力4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