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背山水库风光。 资料图片
走马是古镇,槽溪是古村。
在没有公路和铁路的岁月,走马镇作为一方千年古镇,连接着渝鄂两地,是重庆万州、石柱和湖北利川交界之地,不管是从重庆到湖北,还是从湖北到重庆,都必须走这条千年古盐道,走过走马镇槽溪村这方古道上最温馨的驿站。
沧海桑田,今天的大地上已经无法呈现出完整的千年古道,我是从父辈这群三峡“背二哥”的语言中,探寻那刻印在祖先心底的千年古道。
第一次到槽溪是1994年,我正式调到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教育局工作,局里安排我到走马镇槽溪村检查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情况。我没有坐车,从长江边的白水溪码头出发,沿着父辈们走过的古道寻梦槽溪。
那个时候鱼背山水库还在规划的图纸上。翻过杜家坡,眼前豁然开朗,三座大山环抱着一方山清水秀的村庄,面向远远的长江,亮汪汪的水田,蜿蜒的驷步河,河上渔舟唱晚,两岸垂柳依依,偶有牧归的牛羊,桃花源一般。古道走向槽溪,槽溪走向远方。夕阳落山,灯火亮起,近处就是著名的驷步河店子驿站,酒馆、客栈、茶馆、铁匠铺沿着古道依次排开。卖酒的除了好几口大酒坛外,也有瓶装的白酒。卖茶的卖的是老荫茶,一角钱可以敞开喝,再添一点钱也可以灌进竹筒中带走。也有卖火把的,现在卖的是电筒、走马灯,早年卖向日葵秆和竹篾捆成的火把,卖桐油、煤油制成的风灯。卖鞋的早些年卖草鞋、布鞋,现在主要卖胶鞋和雨靴。自然有酒馆,猪头肉,卤牛肉,柴火鸡。我仿佛看见父辈们坐在熟悉的酒馆客栈,几碗酒下肚,天南海北地聊,比赛唱“背二歌”。
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作协要求作家定点深入生活,记录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自然就想到了槽溪,对那片土地我有着无尽的牵挂,总觉得那条古道上、那方驿站里有什么在等着我。
川鄂古盐道是万州与利川、石柱货物进出的历史见证,三峡“背二哥”驮运着盐、布匹、粮油、米面在漫长的古道上跋涉,古道有多长的历史,槽溪就有多长的历史。是古道成就了槽溪,还是槽溪成就了古道?谁也说不清楚。
这次我没有从古道走向槽溪,驷步河上的鱼背山水库已于1999年竣工并投入运行。古道被水库淹没,地上的路变成水下的路。陪同我们的时任走马镇走马社区党支部向书记,站在船上指着碧波,说他家之前就在那里开客栈,水库建成后,他们移民搬迁到了10公里之外的新家,原来他家的一亩半田地还在水库岸边的纱帽岭上。
水涨“村”高,当年那些老店都往上搬家,当年为过往的“背二哥”和远行人枕梦,大家喊它们“幺店子”,今天则为到鱼背山水库休闲度假、康养钓鱼的人和到古道徒步远行的人枕梦,大家喊“农家乐”。在槽溪,我们看水,我们听水,那是乡村屋檐下的嘀嗒声,那是古道上脚步的嘀嗒声,那是我们血管里的嘀嗒声。每天上千人来这方“水上客厅”垂钓、逐波,比当年的“幺店子”热闹多了。镇领导说,这里要打造一方水上运动基地,这方土地永远不会寂寞。
2019年春节,我作为志愿者再次来到槽溪村,和当地领导一起宣传动员修通槽溪联通外界的公路。
听说修公路,村民们格外兴奋。村里的老“背二哥”向大爷却站起来:“公路修了,我们这些‘背二哥’怎么办?”刚才在路上歌声不断的“背二哥”们,此时纷纷站起来埋怨。我不知如何回答,村党支部书记却说:“不要着急,公路开工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公路开工那天,村里的“背二哥”们把那些曾经在路上的把式全展示了,背石子、背水泥、背钢筋、背搅拌机……工地上歌声不断、笑声不断,那些走南闯北的公路工程队说,他们在全国各地都修过路,像槽溪这么快乐的工地还是第一次遇到。
村里人说,槽溪的公路是“背二哥”“背”通的。
“抬山号子嘛哦哦吼嘿——哦哦吼嘿/震天地嘛哦哦吼嘿——哦哦吼嘿/不怕风儿嘛哦哦吼嘿——哦哦吼嘿/不怕雨儿嘛哦哦吼嘿……”
我给同行的漕溪村朋友一路讲述我的父亲和他挂念的古道,突然传来久违的抬山号子。朋友告诉我,当年成群结队的“背二哥”走过的古道如今车水马龙,古道成了车道。没有活计上门了,大家心痒,几十个老“背二哥”聚到村里向大爷家,大家把家中的东西绑在背架上,环绕着村庄喊上几嗓,过瘾得很。老人们喊着抬山号子,踏着震天撼地的旋律,伴着清清的溪水,记录着那些在路上的故事和歌声,我感到从没有过的力量……
当地人热情好客,争着拉我到他们的农家乐。火塘上树根火燃起来,火上挂着鼎罐,炖着腊猪脚、水库里捞出的鱼,焖着洋芋饭。柴火灶上大铁锅里焖炒着刚杀的公鸡,还有竹笋、魔芋、土豆等山货。
肉香、饭香、酒香、柴火香,那是古道的味道,那是槽溪的味道,那是柴火的味道,那是父亲的味道。
“背上背的背架子,手里提着打杵子,脚上穿的偏耳子,腰里插的扇笆子,口里衔的烟锅子,肩上搭的汗帕子,歇气休息唱山歌子。”
歌声回荡山谷,一瞬间让我们穿越到几百年前的巴山蜀水,眼前呈现出当年那些路上的“背二哥”:背上背架,他们是“背二”。横起扁担,他们就是“挑二”。扛上木杠,他们是“抬二”。他们是这古道的跋涉者,守望者。
千年的古道远去,古道变成了通畅的公路。千年的“背二哥”远去,他们的身影在古老的“背二歌”中摇曳。当年在路上的人们如今在水库周围种下李子、核桃、油桐、辣椒,开上生意兴隆的农家乐,庄稼不再是乡村土地上唯一的主题。
到槽溪寻梦的人越来越多。槽溪的柴火鸡、鼎罐饭做法传到万州城里,大家一下喜欢上这个柴火的味道,城里很快开了几十家卖柴火鸡和鼎罐饭的店,让古老的江城万州又多了些烟火的气息。
从鱼背山水库边槽溪村码头上岸,沿着方家沟往上走,曲径通幽处竟隐藏着一座美丽安恬的大院——向氏民居。我对古建筑知之不多,无法专业地描述这座民居建筑,倒是阴刻在院墙、大门、戏楼的几处对联,让我过目难忘,感触颇深。譬如院墙上是“碧荫为人,丑未山房”;正门石柱上是“兴地有崇山峻岭,其人如良玉精金”;厅堂上是“快睹云霞生异彩,长聆山水有清音”“法守责成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前人景仰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我的房子建在崇山峻岭阴凉处,聆听山水清音,观看异彩云霞,告诉世人我的子孙要怎么做人、怎么为人。更让我惊讶的是,这深山里的民居大院中建有一座戏楼,戏楼不是张扬在院门之外显眼处,而是内敛于院门之内,戏楼两边的对联也不忘告诫子孙后人:“膝下子繁栽培欲学燕山桂,村边树合畅茂何殊栗里松。”
背靠崇山峻岭,面朝清清湖水,小溪绕院蜿蜒向前,以鲜花盛开的村庄为背景,以村庄一座座崭新的农家小院为背景,以波光粼粼的鱼背山水库为背景,在这方古老的民居中读一本书、喝一杯茶,给心灵放假,那绝对是人生幸事。
从向氏民居继续往上走,便是槽溪村村委会办公室原址所在地。随着驷步河店子整体搬迁,村委会办公室也搬到坡下,和那些农家乐一起组成一条白墙黑瓦的“老街”。槽溪往上的古道上,我看见好几处惜字塔,惜字塔上镌刻着“惜字修库,福寿长绵”“惜今人敬字,教古圣明文”等楹联,折射出人们祈愿天下太平、丰衣足食等朴素理想。走马古道不但有地理上的古道,也有历史上和文化上的古道。走马这片土地上每一方村庄的地名几乎都与马有关联,白草,石窖,槽溪,小河,渡河……是马吃的草,是马喝的水,是喂马的槽,呈现出的就是一部关于马的文化图景。
走在村庄古道上,鱼背山水库是门前的一面大镜子,长江是远方的一面大镜子,映照着漕溪漫长的岁月,映照着层层梯田,春天是遍地油菜花,秋天是金黄的稻子。满山核桃园、李子园、油桐园、辣椒园,过去槽溪人在路上为生计奔走,今天槽溪人在这一方温馨的田园里为幸福忙碌。古道上的漕溪,历史长河中的漕溪,漕溪之路越走越宽,越来越敞亮。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再次来到槽溪村,带了几坛老酒去看望那些最后的“背二哥”。他们并没有我想象的失落,他们说没有哪座山不能翻,没有哪条河不能过,没有哪条路不能走,没有哪碗酒不能喝,一直在路上的人永远认得路。
这是槽溪之路,这是未来之路。(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