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这座东北小城的冬日早市热闹非凡。蒸笼整齐排列,热气腾腾,刚出锅的粘豆包色泽金黄、软糯香甜,引得群众竞相购买。“现在正是卖粘豆包的好时候,每天都能卖完,来晚就没了,收入很不错。”摊主吴德光满脸笑容。
近年来,兴城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土特产做文章,在特色化、差异化、规模化上发力,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关键作用,打造出沙后所“粘豆包”、红崖子花生、碱厂红南果梨、三道沟“SOD 苹果”等知名品牌,形成“一乡一特色”格局,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助力农民幸福生活。
粘豆包蝶变致富“金饽饽”
过去,粘豆包是农村过冬主食,以粘米面和红豆沙为原料,口感软糯,老少皆宜。如今,随着人们饮食观念变化,粘豆包受城里人喜爱,游客也常购买馈赠。这为其规模化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沙后所镇党委抓住机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执导”思路,通过政策扶持、宣传推广和服务保障等措施,推动粘豆包加工产业发展,打造出烟台村这一“关外第一粘豆包村”。沙后所镇党委副书记王召介绍:“目前沙后所镇有7家粘豆包加工厂,年产量150万公斤,产值700万元,粘豆包已成为特色产业品牌。下一步,将强化党组织引领,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花生结出致富“金豆豆”
世界小粒花生看中国,中国小粒花生看辽宁,辽宁小粒花生看兴城。兴城地处“世界花生黄金产业带”北纬40度线,花生黄曲霉素含量极低,是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产品,畅销多国,出口量和总值在辽宁独占鳌头。主产地红崖子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成立产业联合党委、划分党群共富责任区、出台项目管家制度等,推动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镇19个行政村中14个村有花生相关集体经济项目,花生年交易量5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60亿元。兴城花生种植历史悠久,在市委和镇党委努力下已走向国际。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贵军表示:“2024年,兴城市花生种植面积超80万亩,年产量约24万吨,花生加工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2024年中国国际花生年会在兴城召开,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红南果梨化身致富“金坠坠”
30多年前,时任白庙子村党支部书记田士权毅然引进红南果梨树苗,与当地梨树“高接换头”,让红南果梨在碱厂乡落地生根。2014年,碱厂红南果梨注册“石湖沟”商标,成为无公害产品。2024年,兴城市科协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合作,为红南果梨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持。当年,碱厂红南果梨种植面积10,000亩,产量378万斤,产值756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季节性就业增收近120万元。碱厂乡党委利用资源,举办五届梨花文化艺术节,累计吸引12万游客,提升乡村旅游名气,促进农旅融合。
苹果成为致富“金果果”
三道沟满族乡位于兴城西部山区,生态环境好,水土条件独特,三道沟苹果品质优良,SOD苹果是代表。三道沟里村党支部书记李希林牵头成立希林果蔬专业种植合作社,390名社员种植果树20万株,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改变生产状况,增强市场竞争力。李希林说:“品牌对苹果销售很重要,2011年注册‘老黄顶’牌,2012年SOD苹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苹果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积极性更高了。”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专家团队技术培训,解决难题,2024年,三道沟乡SOD苹果产量100万公斤,产值16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村民户均增收1.4万元,彰显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力量。
(兴城市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