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雪过后,天气更冷了,而定西市安定区大城小学一年级(4)班的课堂上,福小明的目光却如阳光般炙热。他端正地坐在课桌前,眼睛一刻都舍不得从黑板移开,每一个老师提出的问题,他都积极举手回答。
福小明今年13岁,来自定西市社会福利院,还有一名比他小5岁的少年福小亮,此刻也在大城小学一年级(9)班的教室认真听讲。
“这里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还能交到很多朋友。我一定好好学习本领,长大了自己养活自己!”这是福小亮对市纪委监委派驻市交通运输局纪检监察组的一位阿姨说的话。
福小明和福小亮都姓“福”,是因为他们是福利院的孩子。一出生,他们就因为生理缺陷被父母遗弃。后来他们一个上了特教学校,一个在福利院上特教班。
一次日常监督检查中,派驻市交通运输局纪检监察组工作人员在查阅儿童档案时发现,福小明和福小亮这两名与智力无关的残疾孩子没有接受义务教育。
孩子上学是大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福利院主体责任没有履行到位?还是对孩子的护理管理因人而异?纪检监察组立即展开深入走访,调取资料,查阅信息,面对面向市民政局分管领导、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福利院的孩子了解情况。
调查发现,市社会福利院的确有2名适龄儿童漏教漏学。且该院存在对智力正常儿童接受教育就低不就高现象,在日常管理中也存在薄弱环节。
查清事实后,纪检监察组立即向市社会福利院反馈,督促向市民政局党组汇报,进一步鉴定分析适龄残障儿童情况,准确研判,决定孩子的适读学校,同时完善相关制度机制,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正常的教育,享受合法权益。
在纪检监察组跟进督促下,今年秋天,福小明和福小亮顺利进入大城小学就读。
“班主任告诉我,他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对知识的渴望很强烈,和同学相处也很融洽,相信他们在这里一定能快乐地学习生活。”市社会福利院张副院长高兴地说。(注:文中福小明、福小亮为化名)
(供稿 贵俭 编辑 毛玉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