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将至,不少单位和部门开始组织开展慰问困难党员群众活动。走访慰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暖心工程”。
然而,个别地方党员干部却把“走访”当“走场”,节日前后“一阵风”,错把走访慰问当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陷入形式主义“泥潭”。有的“来去匆匆”,到慰问对象家里“打卡拍照”后,便急忙“赶场”;有的不会说“乡音土话”,对走访对象一无所知、无话可谈,只能“尬笑尬聊”;有的拿着“演讲稿”照本宣科,对党员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充耳不闻,既伤害群众感情、又影响政府形象。
走访慰问要以“实”为先,既要“身到”更要“心到”。要坚决摒弃“形式主义”,主动放下“官架子”,打开“话匣子”,少一点“送米面油”的“标准照片”,多一点“目之所及”的“感人画面”,通过坐板凳感受温暖,揭锅盖了解民情,看餐食体会温饱,耐心倾听百姓的呼声甚至“牢骚话”,从对方“倒苦水”中找到难点痛点和工作中的不足,从唠唠嗑、拉家常中听出“弦外之音”。
慰问党员群众不是“一次性工程”,不能只在节日前后“一阵风”,简单“一慰了事”“一问了之”。访前情况如何,访后如何解决,怎样在“送温暖”的同时“诊好脉”“开良方”,是考验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课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倾听,主动询问,对群众反馈问题“全盘接纳”,把慰问对象的“心上事”当成走访慰问的“上心事”。同时,要树立“闭环”意识,注重加强与慰问对象的日常联系,通过回访关心问题解决情况,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田鸿晟(泸西县白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