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纷纷把网格化服务作为提升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对网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层网格员常常身兼数职,承担着信息采集、纠纷调解、政策宣传等多重职责。工作任务大、工作要求高、工作责任重,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笔者认为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立足实际,用好“三个工作法”,解好为网格减负、赋能、增效的“三道题”。
用好“一线工作法”,解好网格“为车减负”题。要坚持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服务在一线到位、问题在一线解决、实绩在一线检验”网格运行机制。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对扩充网格员队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因此,要积极探索“第一人称”网格的工作方法,建立“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互补配置。招募党员、志愿者和热心群众等社会力量,将其培养为“兼职网格员”,可以有效分担以居委会、村委会干部为代表“专职网格员”的工作负担,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促使他们从“要我负责”向“我要负责”转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用好“典型引路法”,解好网格“为马赋能”题。树立“好榜样”,发挥网格员正向激励作用。定期对网格员进行考核,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网格治理成效的“标尺”。深入挖掘先进典型,对表现突出的网格员给予通报表扬,授予“金牌网格员、优秀网格员”等荣誉称号,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营造向榜样看齐、争当先锋的良好氛围。打造“好模式”,提升网格智慧治理能力。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高效协同的“一网统管”闭环处置体系,统一采集各类信息,实现各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共享,借助智能手段,识别网格管理问题,主动推送“服务找人”的订单模式,将订单派发到对应网格员,实现问题的快速响应与精准处理。
用好“项目工作法”,解好网格“车马相适”题。网格划分应遵循“地缘相近和规模适度”原则,综合考虑各村民小组或居民区域的人口数量、地理分布特点以及网格员精力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网格规模。将原本范围宽泛的“大区域”分解细化为具体的“小网格”同时,以网格“要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该怎么考核”为主线,抓好“权力清单”和“职责清单”,定责定事定任务,杜绝网格员权责不清、分工不明、推诿扯皮现象,让网格工作变得更简单、可落实。
罗佳琪(普洱市思茅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