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必然遭遇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攻坚克难是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基层工作的常态。一般说来,只要找准症结,方法得当,久久为功难关基本能攻克。与此同时,党领导的改革事业,也要靠攻坚克难去实现。然而,现实中却有一小撮“脚底抹油”干部,他们在困难与挑战面前,选择了临阵脱逃、敷衍塞责,其行径与担当作为背道而驰,同发展大势格格不入,侵蚀着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
所谓“脚底抹油”干部,表现形式多样。有的在面对棘手复杂的基层工作时,像“候鸟”一般,频繁借调、调动,辗转于各个部门,只为躲开矛盾集中的“是非之地”,把“烫手山芋”扔给后来人,徒留一地未竟之事;有的在项目推进遇阻时,以“打太极”的姿态,推诿扯皮,这个说归那个管,那个称不属本职,看似都在“忙碌”,实则无人真正下场“解题”,项目就此搁置,发展机遇悄然流逝;还有的在长期任务面前,缺乏耐力与韧劲,任期一到或临近考核节点,怕担责、怕出丑,便寻机“金蝉脱壳”,全然不顾前期投入与群众期盼。
这类干部的滋生,背后折射出多重弊病。主观上是官本位与利己主义作祟,将个人仕途安稳、利益得失置于首位,忘却初心使命,以为躲开难题就能保住“乌纱帽”、收获太平日子,只愿享受政绩“高光”,不愿直面困难“暗光”。客观上是部分考核监督机制尚待完善,对干部“不作为”“慢作为”惩处力度不足、界定不够精准,让“脚底抹油”者有机可乘,觉得即便“溜号”也无严重后果。当然,激励保障机制若存短板,实干者未能充分彰显优势、收获实惠,也易催生“随波逐流”“消极怠工”之风。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一个地方、一项事业的蓬勃发展,靠的是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耕耘,容不得“逃兵”。“脚底抹油”短期看似躲开了麻烦,实则于长远贻害无穷,不仅让前期努力付诸东流,损害政府公信力,更寒了百姓的心。
整治“脚底抹油”现象,刻不容缓。首先,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牢正确的政绩观,摒弃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看见难点低头走的“溜号”心态,以及有功劳就抢、有责任就推的“利己”主义,从思想根源上斩断“脚底抹油”念想,脚踏实地、直面风雨,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融入日常,涵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担当,并通过针对性培训增强本领技能,让广大干部在改革之路上闯关夺隘、攻城拔寨。
其次,要充分发挥制度作用,全方位优化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以突出政治素质、聚焦工作绩效、健全联动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为抓手,将工作实绩、攻坚克难成效与职务晋升、薪酬待遇紧密挂钩,对逃避责任干部严肃问责、敢于亮剑,为实干担当者开辟“绿色通道”,给予表彰奖励、容错空间,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真正让“脚底抹油”者打滑摔跤,让担当实干者有位吃香,激励广大干部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中行稳致远,展现新作为。
张帆(弥勒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