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理论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这启示我们要防止打破下限,在源头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最小。近年来,“佛系青年”“躺平思想”等词在网络中流行起来,在干部队伍中也有少数干部不主动担当作为,变身“躺平式干部”。笔者认为,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云南篇章的重要时期,我们须警惕“躺平干部”示范性纵容带坏整个干事创业风气。
强化正确政绩观教育,增强从“躺平”中“起身”的“不想躺”意识。一些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实干不担当,对工作被动应付、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问题是表象,说到底还是思想“跑偏了”。要从树立正确政绩观入手,加强教育引导,将正确政绩观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引导党员干部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情怀,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自觉向只喊口号不落实说“不”,坚决摒弃“多干事多出错、少干事少出错、不干事不出错”的错误观念,在意识层面主动做到拒绝“躺平”。
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构建让“不干事”者“出局”的“不敢躺”格局。庸政懒政的尸位素餐极易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寒了真干实干者的心。因此,要认真落实能上能下规定,既有奖又有罚,鲜明亮出干部优与劣的标尺、上与下的准绳,让“不干事”者腾出位子。要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从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等着手,对“为官不为”者精准“画像”,聚焦精神状态对“懒作为”表现进行剖析,细化工作标准对“不作为”行为进行认定,制定行为规范对“乱作为”问题进行约束,铲除“不干事”干部的滋生土壤,实现政治生态的“激浊扬清”。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谁都躺不了”的“不能躺”效果。在新时代长征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都不能“躺”。要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避免“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行为扩大化从而导致“破窗”越来越多。立足“为”与“不为”标准不够客观硬性、精准量化的现实,进一步优化考核方式,科学设置不同岗位的考核指标体系,用好实绩考核的量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突出刚性执纪,注重行政效能问责的常态化,用好拍专题片曝光、写案例剖析材料警示等问责手段,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做到失责必追究。
邓丽萍(大姚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