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倡廉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曝光台

百色市:跑好驻村接力赛 办好群众心头事

发布时间:2024-12-07 02:35:30 作者:admin   来源: 八桂先锋网

  12月2日,在德保县城关镇那造村,驻村第一书记蒋士圳走进食用菌智能种植方舱,看到整齐排列的菌棒上长满了秀珍菇,巡视一圈后,他发现菇肥厚饱满、长势喜人,满心欢喜地说:“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我们把食用菌、辣椒、白玉丝瓜、百香果等产业引进来,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40万元。”

  那造村的29个智能种植方舱依托先进的控温、控湿、控光技术,让食用菌在舒适的恒温环境里一年四季都能生长。这些食用菌生长采收周期为7天,满产状况下每年可生产食用菌200多万公斤,并提供40多个就业岗位,务工村民每天收入100元左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去年5月以来,百色市3300多名干部奔赴农村,接过驻村接力棒,积极传承黄文秀同志优秀品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等工作中担当实干,跑好驻村接力赛,共为民办实事4.15万件,以实际行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

  

  为民解忧践初心

  12月2日,午饭时间,百色市田阳区坡洪镇新建村的老年食堂香味四溢。村里的老人有序排队点餐,汤粉、米饭、面条、肉粥、饺子以及各类新鲜蔬菜、肉蛋等食物品种丰富。“这里的食物让我们老年人吃得方便又放心。”村民李贵佳点了一份饺子,一边品尝一边说。

  新建村的老年食堂于10月开始营业,这是该村新老驻村工作队接力推进的结果。

  缺乏场所和资金支持,驻村干部各显其能,解决困难。经过多方努力,食堂采取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村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创建,向村里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或优惠午餐,解决独居、留守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

  百色是全区选派驻村干部人数最多的设区市,去年5月,新一轮驻村工作队下沉基层,在乡村振兴一线接续奋斗。

  驻村轮换,换的是岗位,不换的是为民初心。

  乐业县甘田镇夏福村村民黄秀红因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驻村第一书记黎明凯入户核实情况,落实公益岗位、产业奖补、低保救助等帮扶措施。“我和上一任驻村第一书记交接时,就初步了解黄秀红家的情况,得以很快开展帮扶工作。”黎明凯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百色发挥上一批第一书记、工作队员的经验和优势,建立“传帮带”制度,帮助新任驻村干部熟悉村情民情,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分析研判,建立工作清单,接力办好群众心头事,确保帮扶工作不断档。今年以来,通过落实帮扶措施,全市有1319户监测对象消除返贫风险。

  

  产业发展劲头足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

  “我清晰地认识到,驻村工作要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能真正得到实惠,这才算是把工作做好、做足了。”翻开平果市坡造镇伏琴村第一书记何乃珺的驻村日记,上面写着他对驻村工作的心得和感悟。

  伏琴村平地少、山地多,种植业发展受限,从2016年起,当地利用山地种桑,发展养蚕产业。何乃珺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农户在技术方面有所欠缺,蚕茧的产量和质量还有提升空间,于是,他依托桑蚕科技示范园邀请专家送技下乡,开展桑树管理、小蚕共育、桑蚕饲养等培训。

  农户廖江宏参加培训后,从去年开始每年养12批蚕,今年收入8万多元。“何书记带我们学习新的技术,家里养的蚕宝宝长得白白胖胖,吐出来的丝质品相优,能为我们带来更大的收益。”廖江宏向记者分享自己的喜悦。

  发展产业,变的是观念,不变的是闯劲干劲。

  百色引导广大驻村干部统筹资源力量,因地制宜谋划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培育“大美右江”“平果哈嘹”“凌云活泉”等60多个村集体经济品牌。目前,全市脱贫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7.2%;今年以来,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村均收入14.93万元。

  百色部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该市各驻村工作队加强沟通交流,鼓励相邻的村共同开发项目,共享资源、共享收益,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其中,西林县马蚌镇6个沿湖村联合打造集垂钓、观光、文创、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带,6个村去年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8.6万元。

  地还是那块地,如今不再贫瘠,充满盎然生机;人还是那些人,如今转变观念,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每一个变化,都在展示着乡村振兴新图景。

  

  乡风文明意渐浓

  初冬,记者走进凌云县加尤镇案相村,错落有致的房屋、秀丽小巧的菜园、绿意盎然的庭院映入眼帘,过去污水横流的道路、乱堆乱放的杂物早已不见踪影。“我每天把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还顺便把家门口的公路也扫了。”村民谭红芸说,住在整洁舒适的环境里,心情更好了。

  案相村驻村工作队是当地文明新风建设的引领者。他们深入300多户家庭问需问计,建立环境卫生和设施管护机制,制定文明积分管理办法,调动村民参与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讲文明、户户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在凌云广大乡村,驻村干部和群众一起利用竹子、瓦片、青石板等材料,把老旧房屋改造成充满乡土元素与民族特色的农家庭院,建设小菜园、小田园、小果园,打造微田园、微景观,不但改善了人居环境,还增加了群众收入。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共装扮出60多个主题特色鲜明的示范村屯。

  和美乡村,留的是乡愁,不留的是陈规陋习。

  百色组织驻村干部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筹集资金实施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排污、生活垃圾处理等项目,推进村规民约修订工作,让和美乡村更加宜居。目前,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38%,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5%的行政村,村屯道路、入户路通达率均为100%。

  3300多名干部用心驻村,用情助村,以“人一之我百之”的干劲,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带领乡亲们奔向好日子。


原文链接:https://www.bgxf.gov.cn/staticpages/20241206/newgx675260b9-12446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