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为切实提高党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常宁市板桥镇把党员档案室标准化建设作为推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通过打造一处阵地、提升两种水平、明确“三化”标准、健全四项制度扎实做好党员档案归集、保管、使用和转递工作,助推党员档案“安家落户”。
板桥镇党员档案室建成并投入使用
打造一处阵地,确保党员档案“有家可归”。镇党委坚持务实有效原则,高标准推进党员档案管理阵地建设。严格按照有专门场所、有档案专柜、有门牌标识、有专人管理、有规章制度、有办公设施“六有”标准以及防火、防盗、防潮等“六防”措施,设立20平方米的专用档案室,并结合实际定制轨道式密闭档案柜8组,配备除湿机、手持灭火器、温湿度计、电脑、打印机等,全面提升场所硬件设施,精心打造党员档案管理阵地。同时,规范档案查(借)阅、保管、转递、保密制度上墙,明确档案工作职责、归档范围和整理要求,为高标准规范化管理党员档案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两种水平,确保党员档案“有据可查”。提升管理水平。镇党委严格按照“凡进必审、凡转必审”的要求,在党员档案转递时,对党员档案材料是否真实齐全、发展程序是否规范进行仔细审核。对档案缺失或不完整的,本着“能找尽找、应查尽查”的原则,及时通知发展党组织和个人补齐资料或者作出补充说明,实现档案材料差缺“一览清”,切实提升党员档案管理工作质效。提升业务水平。定期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业务培训交流会,将党员发展和党员档案规范化管理业务知识作为党务工作者集中培训的必学内容,就发展党员5个阶段25个步骤、党员档案整理、党组织关系转接、党员档案转递等重点内容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从源头上提高档案管理精细化水平。
明确“三化”标准,确保党员档案“有标可依”。聚焦档案精细化管理。为提高信息检索工作效率,解决党员档案管理难的问题,板桥镇党委探索建立“电子档案+纸质档案”双归档管理模式。一方面,按照归档要求,对全镇1288名党员的档案资料统一进行收集、整理、编号、装盒、归档和保存。另一方面,针对党员纸质档案查阅易磨损、易丢失等问题,建立集数据检索、分类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员档案电子数据库,实现档案存储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聚焦档案专业化管理。落实党员档案室专人管理制度,安排2名责任心强、业务熟悉、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作为专兼职档案管理员,明确其职责任务和工作流程,按照发展党员5个阶段25个步骤所需的材料进行系统梳理,并建立档案查(借)阅、转接台账,实现专室保管、专柜保存、专盒存放、专人管理。聚焦档案规范化管理。根据“一人一档一盒一编码”的归档原则,将党员档案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区存入党员档案专柜,建立索引目录,做到档案位置精准到柜、层,使党员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实现存档有序,查档快捷。
板桥镇党员档案查(借)阅、保管、转递、保密制度上墙。
健全四项制度,确保党员档案“有章可循”。健全档案查(借)阅制度。镇党委研究制定党员档案规范化管理举措,坚持凡阅必登记、凡借必出函,形成查(借)阅登记簿台账,做到管理有簿册、借阅有记载,确保党员档案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健全档案转递制度。严把党员档案“出入关”,完善党员档案转递台账,做到接收档案必完整、转出档案必有向,保证档案工作严肃性。同时,严格规范党员转接手续。对于党员信息转接的个人,确保“档案随人走”,防止“人档分离”的现象发生。健全档案保管制度。明确2名档案管理员,由管理员负责党员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入库和调阅手续,做好党员档案的安全、保密、保护工作。同时定期对所有党员档案进行集中核查、逐一梳理,建立摸排台账,确保档案材料完整、真实、准确,切实做到党员档案台账清、信息准、管理严、流向明。四是健全党员档案保密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各项保密规定,抓好档案安全保密工作宣传教育。定期对档案管理员进行保密培训,不断增强档案管理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和业务素养,切实保证档案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