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层台镇坚持党建引领,以“三清五治”为载体,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立足实际精准盘活各类闲置资产,让“沉睡”资产再“生金”,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为乡村振兴赋能添翼。
下料、劈板、压幅度、打眼、组合、打磨抛光……在层台镇玉龙村熊猫甑子加工厂,10来个工人各自忙着自己手上的工序。
“我们生产的木甑子选用上好的本地杉木,蒸饭不仅味道香、口感好,具有原木醇的清香,还有家乡的味道。”玉龙村熊猫甑子加工厂负责人王雄一边手活不停,一边说道。
据悉,玉龙村熊猫甑子加工厂的所在地原是一所闲置多年的小学校舍。为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玉龙村引进返乡创业的退役军人王雄,创办甑子加工厂,使原本闲置的校舍得到了有效利用,为集体经济带来了增收,还实现了周边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现在我们有四条生产线,工人30多个,都是周边的群众,每天可以生产上千个。”王雄介绍,在加工产就业的村民工资都是按件计算,平均工资4000元。
如今,随着压力锅、电饭煲的普及,曾经在许多家庭都能看到的寻常木甑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过,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木甑子越来越“俏市”,熊猫甑子加工厂生产的甑子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除了贵州省内,四川、云南、重庆的订单也是接连不断。
“现在我们的订单都排满了,不仅是线下,现在我们还有两名主播进行线上直播,销售得也很不错,还有很多本地网红也想和我们合作。”王雄说,下一步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扩建厂房,将厂房规范化,并增加甑子的竹编工艺产品,使加工厂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据了解,玉龙村除了盘活废弃校舍外,还对全村闲置资源资产开展全面排查,集中力量进行盘活利用,将闲置资产由“负担和包袱”变成为村集体“生财下蛋”的金窝窝。
玉龙村佟家林组有一处约5亩的闲置鱼塘,由于多年无人管理,致使池塘水体发黑发臭、水质浑浊,杂草丛生,被村民称为“臭水塘”。如何对鱼塘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治,改变“臭水塘”的现状,是村民关注的热点,也是摆在玉龙村面前的一道难题。
今年7月,村集体决定利用山洞的优质天然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中华鲟、黄辣丁等生态鱼养殖,并投放了300多斤鱼苗,计划通过发展垂钓带动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三清五治’工作为抓手,结合自身实际,在盘活闲置资源、带动群众就业、增加经济收入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农村闲置资源资产的有效利用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玉龙村包村干部古典忠说。
信息来源:毕节市委组织部
一审(撰稿人):七星关区委组织部
二审:张和琴
三审:喻石
编辑:彭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