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屏边县白河镇腊哈村干净整洁的豆腐皮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整个车间里都充满了浓郁的豆香味。一片片新鲜的豆腐皮、一盒盒香脆的“响铃卷”被生产出来:压制、切割、装袋……
当地工人在车间包装“响铃卷”。
“响铃卷”是一种由豆腐皮油炸而成的豆制品,一般添加于米线、螺蛳粉、火锅中,作为一种炸过的豆皮,下入沸腾的汤中,几秒就能烫熟。
据了解,腊哈村引进云南苗泉恒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建成豆制品加工厂标准化生产车间,让原来附加值较低的豆腐皮身价倍增,成了老少咸宜的“响铃卷”。
当地工人在车间包装“响铃卷”。
今年46岁的普进祥是腊哈村中寨小组的村民,现在是豆腐皮加工厂的一名车间工人,22岁外出打工以来,他一直在外漂泊,难以顾及家里。“以前我跟我媳妇在外面打工,每天起早贪黑、风吹日晒,也挣不了几个钱,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回来一趟,老人小娃在家里,见也见不着,小娃跟自己都很不亲,那种滋味真的不好过。”
工人在车间制作“响铃卷”。
2023年,普进祥和古正英夫妇听闻苗泉食品正在招工,夫妻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回到了家乡。“去年我们夫妻两个到厂里打工,尽管从招工信息上看待遇不错,但是也没抱多大的期望,主要是想着能回来离老人孩子近一点,好照顾他们。没想到在这里上班,一个月能拿到四五千元,有时候效益好甚至可以拿到6000多元,比我们在外面打工收入还高,有这么好的就业机会,还何必出门?感觉在这里上班每天都很充实、很幸福,一家子团团圆圆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古正英欣慰地说道。
工人在晾晒手工豆腐皮。
自从腊哈村豆腐皮厂运营以来,“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吸引了很多像普进祥、古正英这样的常年在外漂泊的外出务工人员,为在外的游子打开了一扇归乡的“窗”。
目前,云南苗泉恒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已吸纳就地就近就业群众160余人,助农户均收入达1.5万元以上。在拓宽当地群众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
工人在清理制作豆皮的机器。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 雷鸣 郝亚鑫 通讯员 陶国芬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