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是指缴纳一定的费用获得品牌的授权,给自己的商品贴上“名牌”标签,看似光鲜,实则内里空虚。在推进校地共建的进程中,“贴牌”的现象时有发生,亟待关注并纠正。
严防校地共建“贴牌”。当前,有些地方和高校的合作只是“挂个牌子”“签个协议”,“只闻雷声,不见雨”,徒有“校地共建”的虚名,却未深入探究彼此的需求与优势,开展实际有效的工作。这不仅违背了校地共建的初衷,更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与考核体系,用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规范约束双方行为,严防盲目跟风、虚假挂靠,确保共建项目从策划到实施都扎实推进,让每一步都能踩到实处,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除掉杂草的最好方式就是种满庄稼”,打造好校地共建“名牌”,是避免校地共建“贴牌”的最好方式。高校要深入了解地方的产业特色、发展瓶颈以及文化底蕴,地方也要清楚高校的学科优势、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在此基础之上,在各个领域开展深入的合作。在产业方面,高校的专业研究成果能够精准助力地方产业的优化调整,地方则为高校科研提供实践场景与数据支撑;在人才培养上,高校为地方培育“量身定制”的专业人才,地方为高校学生提供广阔的锻炼平台,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共同塑造校地共建的“名牌”形象。
落实运用合作成果,让校地共建“贴牌”无所遁形。校地共建的成果不应被束之高阁,而要真正“落地生根”,服务于地方发展和社会进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将共建成果切实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地方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成果转化开辟绿色通道,引导企业积极吸纳运用高校科研成果,推动产业创新升级。高校主动与地方加强沟通协作,根据应用反馈进一步优化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确保科研与教学始终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校地共建要在阳光之下汇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繁荣等诸多方面持续发力,当校地共建的成效真正惠及广大民众时,“贴牌”现象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骆盈磊(昆明市五华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