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倡廉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反腐调查

【廉史今读】腹有诗书气自华

发布时间:2022-04-30 13:25:30 作者:admin   来源: 安徽纪检监察网

  北宋苏轼在凤翔府任判官时,与董传私交甚笃。董传虽家境贫寒,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朴素的衣着丝毫掩盖不住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骨。离开凤翔时,苏轼给董传写下一首留别诗,诗中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称赞董传即使身上穿着粗衣劣布,但胸中富有学问,气质才华依旧光彩夺人。正所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闪耀出不一样的气质。

  苏轼出生在书香世家,相传他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乡邻怜爱他便夸他为神童。面对夸奖,少年时的苏轼难免志得意满,有一次便书了一副对联张贴在书房门口:“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位朱姓老人看到门上的对联后,拿出一本书向苏轼讨教,小苏轼打开一看,竟是一本先秦古书,别说自己没读过,就连里边的许多字都不认识。老人走后,小苏轼拿出笔墨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了两个字,改作“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此后,苏轼日日以此联自勉,博览群书。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阅读是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特别是经过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籍,更是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对于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大有裨益。“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品读好书,就如同与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人清醒,迷惘时给人希望,挫折时给人信心。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虽处于人生低谷仍能气度从容、苦中作乐,以豁达宽广的胸怀坦然面对。其所作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亦如他自己一般,在人生失意时表现出的豁达态度和精神面貌,是心胸气度和风骨,也是饱读诗书后儒雅之气的自然流露。

  书因饱学成就高。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记述年限始于周威烈王,止于五代十国,历史年代跨度长达1360余年,内容涉及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地理等多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浩繁博奥之至,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倘若没有饱学博览的基础,司马光又何能完成如此巨著。饱学需要付出长期的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韩愈读书时,常常口中不断吟诵《六经》,手里不停翻阅典籍,从点起油灯便一直学习到天亮,焚膏油以继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读书学习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需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知识的积累,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奋进新征程,当继续传承中华民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阅读传统,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养志,增长才干,为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王李彬)


原文链接:http://www.ahjjjc.gov.cn/lsjd/p/10292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