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讲的是清朝康熙年间发生在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的故事。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大谷堆村邓家屯小组,也发生了一个现实版的“六尺巷”故事。
“老杨是我们村民小组党小组长,他家新建的厕所围墙建在了村里的水泥路上,这事你们能管管吗?”4月,南华县委第一巡察组对龙川镇大谷堆村党总支开展常规巡察时,该村邓家屯小组一名群众向巡察组反映问题。
“党员建厕所侵占村间道路,这事当然要管。”巡察组随即走访村干部和部分群众,并到实地查看测量。
根据该小组村规民约,村民房屋墙角与村间硬化道路路肩之间应至少保持50厘米的距离。经巡察组实地查看测量,实际情况虽然没有像群众反映的“老杨将厕所围墙建到村里的水泥路上”那么严重,但墙角与道路路肩之间的距离仅为42厘米,没有留足约定的距离,影响群众出行。
“七八厘米的事,至于这么较真吗?既然围墙没有占用村间道路,批评教育一下算了。”
“作为共产党员,要给群众作好表率。假如每家的围墙都多占一点面积,最终吃亏受苦的还是我们自己。”
在巡察组走访中,村干部和群众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及时整改。”巡察组将核实情况及整改建议向南华县委巡察领导小组作汇报。经同意后,巡察组来到老杨家,向老杨说明核实情况,提出整改要求。
“我家是响应国家政策将厕所‘旱改水’,那段路比村里其他地方还要宽,没有妨碍谁过路啊!”身为当事人的老杨,有点想不通。
面对老杨的不理解,巡察组一方面针对其党员身份开展党性教育,一方面以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为例,对其教育引导。
“罗组长,我知道自己错了。多占几厘米,虽然没有造成道路拥堵,但堵了群众的心,损失的是群众对党员的信任,我一定按要求进行整改。”经过巡察组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老杨惭愧地说。
第二天,老杨就对多占的面积进行整改,还在原来围墙的位置上种了迎春花。
如今,花开了,路宽了,人心也敞亮了。(余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