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创新研究生培养——
打造产业发展人才“蓄水池”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一名研究生在做实验。
俯瞰正在加速建设中的崖州湾科技城。图片由 武昊 摄
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对于博士研究生朱林而言,是个特殊的假期。在自习室做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在育种基地里边播种边记录,三亚气温依然炎热,下地没多久,他的汗水就浸湿衣衫。
“北方一年种一季玉米,海南能种三季,育种周期大幅缩短。借助三亚的气候优势,要抓紧时间做科研,争取早出成果。”朱林说,虽然辛苦,但对于包括他在内的首批来琼就读的三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而言,却很充实。
随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下简称科技城)建设的稳步推进,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成为重要工作。目前,11所“海南专项”研究生培养单位均已完成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进驻工作,来自国内顶尖高校的1161名学子陆续来到科技城开展研究生学习和科研项目攻关。
以深海科技、种业科技为核心,科技城通过“研究院+研究生院”模式,发挥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载体作用,创新高端人才培养理念,助推深海科技、南繁科技产业发展,为科技城注入新鲜血液,积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动能。
人才培养各美其美,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作为全国首家获得教育部“海南专项”招生资格的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繁学院今年9月正式成立,20位研究生目前已在科技城开展学习科研工作。
“我们希望通过南繁学院为种业发展提供战略的科技力量支撑,为海南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贾广东透露,首批研究生专业涉及生物学、作物学、园艺学、农艺与种业等领域,目前学院采取与海南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开展联合培养,以及鼓励非“海南专项”研究生到海南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力争2至3年形成一支200至300人的研究生队伍,使中国农科院的研究生教育在海南落地生根。
如今,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城联合中国农科院等入驻科研机构和高校全力做好“海南专项”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工作。各科研机构和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和海南实际,纷纷开展独具特色的人才培育工作,力争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打造科技城人才发展“蓄水池”。
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入驻科技城的高校之一,该校2020级、2021级“海南专项”研究生分两批次入驻科技城,其开设的材料与化工、土木水利、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光纤传感理论与技术等专业充分发挥学校比较优势。为确保培养质量,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设立了5个教学科研中心共20个教学科研团队,采取“常驻+轮驻”的科研团队培养模式为研究生日常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保驾护航。
海南浙江大学研究院定位为专业型、创新型教学研究机构,围绕热带农业(南繁育种)和海洋(深海)领域,积极培养以涉海和涉农专业为主的研究生,采用“1+N”培养模式,即第一年在本部完成课程学习,后面的培养周期在海南完成,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推广,并构建起专业的网格化思政管理队伍,每个团队都配备一名德育导师,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的大学研究院”,力争把研究院建设成为“立足海南、辐射全国”的集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研究院。
学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师的指导,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探索组建最强导师团队,导师中包括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主持人、5名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3名国家优青等高层次人才,且所有导师研究方向和三亚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均密切相关。同时,全校现有的8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全部向三亚研究院及在琼办学单位师生开放。
立足海南自贸港人才需求,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的人才培养除了聚焦学校优势的深海学科,还关注了自贸港急需的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会计等专业人才培养,目前该校首批在琼培养的研究生已开始进入实习阶段,在实践中服务海南发展。
作为本土高校,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则是聚焦“南繁”和“热带”,围绕南繁硅谷、热带高效农业等全产业创新链中存在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难题,以“南繁”、天然橡胶、槟榔、椰子、热带果蔬等主要热带作物和热带特色优势农产品为核心,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栽培与耕作、病虫害防控、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和农林经济管理等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
“三亚高度重视农科、深海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为入驻科技城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搭平台、架桥梁、促合作,全力推动入驻学校更好更快发展。”三亚市副市长罗东说。
为配合高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目前,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以联建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深入开展党建活动,组织开展“田间地埂南繁65年”“深海万里不迷航”等系列覆盖各高校的党建活动;正推动成立若干文化社团,依托“习语客厅”“南山壹栈”等6000平方米“N点一线”分布式党群服务中心,持续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引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完善教室、学术报告厅、实验室等设施环境,做好食、住、行、医疗、文体等全方位后勤保障服务,中核产业园、保利浅海共投入使用学生公寓628套,运营园区餐厅6个,开通园区公交专线2条,投放使用共享单车、电动车等便利出行工具;运营医务室、社区门诊、心理咨询室、急救站等医疗场所,计划引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托管科技城综合医院;建成开放七人制灯光足球场2个、篮球场3个和多个网球场、羽毛球、乒乓球等场所,图书馆藏书3万余册,每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创新“大共享、小学院”,凸显自贸港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邀请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讲授了《铸国之重器,建海洋强国——我国水面舰船发展历程》,武汉理工雷五明教授讲授《与研究生谈谈导学关系和压力管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健强、张小兰、高强等也陆续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与学生畅谈……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南繁学院研究生陈君丽在科技城近距离聆听来自园区不同高校知名学者的学术报告,进一步拓展了她的科研视野。更让她兴奋的是,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中,她将能够跨学校选择部分课程,学分也将在学校间互认。
“我们积极探索园区入驻学校间的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工作,从涉农学科入手,秉承‘大共享、小学院’发展理念,探索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并计划持续开展公共学位课、专业课和领域核心课程、学术报告、课后分享交流会等资源的共享,有效盘活入驻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便利。”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高教处负责人表示。
目前,入驻科技城的四所涉农高校已签订《课程互选 学分互认》协议,明确首批共8门课程开放共享,包括自然辩证法、硕士学术综合英语等5门公共课和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农业科技与政策、现代农业发展与案例分析3门专业课,共涉及4所学校146名选课学生,总计上课1168人次。
除了部分师资、课程等资源的共享,科技城还聚焦各类科研资源,在实验室平台、科研项目推进等方面,积极推动入驻高校间的共享和合作。
如今,科技城通过统筹资源,利用中核产业园6号楼和肯同产业园5号楼,打造智慧教室、学术报告厅和答辩室,方便园区内高校学生上课;科研实验空间主要位于中核1号楼、百泰产业园2至4号楼、南繁众创中心,22个各类实验室成为研究生开展科研实验的重要平台;分布于瑞泽、肯同产业园和深海装备产业园的1.3万平方米实验空间正在抓紧改造施工中,未来将为学子提供更为多元的实验条件。
同时,为实现园区内高校的科研和教学资源进一步增量提质,科技城已开工和谋划一批教学项目。其中,公共教学区(一期)和公共教学区宿舍项目正推进施工;协同相关高校加快推进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海南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海南)先进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等重点科研平台项目建设,公共教学区(二期)、中国农业大学国际玉米研究中心和全健康(兽医公共卫生)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也将陆续启动建设。
“在积极搭建公用实验平台和教学设施的同时,为促进海南专项研究生高标准特色培养,毕业后更好地适配和服务海南产业布局,我们还积极推荐入园高校参与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等重点平台建设。”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高教处负责人透露,目前中农大、浙大、南农、中海大、农科院、河大等涉及种业专业的高校均已深度参与省种子实验室各项工作;浙大、中海大、武汉理工、哈工程等涉海高校则共同谋划、推动了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前期工作及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的谋划建设。
罗东表示,三亚实施“引进+培养”双轮驱动的人才发展机制,围绕南繁、深海科技产业发展目标,以“研究院+研究生院”为主要方式,遵循“规划共商、资源共享”的建设理念,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为多家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搭建了开放式的公共教育及产学研配套服务平台,致力于为研究生教学、科研及生活提供全方位配套保障,构建深度融合的产学研生态体系,打造国内外前沿科学交流阵地,为产业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产学研相结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石
中国农业大学吴森教授团队创建hACE2人源化新冠肺炎猪模型,研究论文在知名刊物《Cell Discovery》上发表,上海交通大学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团队研制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样机首次实现采矿车海底大曲率曲线路径高精度跟踪,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多所园区入驻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奋斗者”号首次常规科考应用圆满完成……
如今,一批由科技城资助的、园区高校和团队实施的科研项目正陆续传来佳音。研究生人才培养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育服务产业振兴,成为科技城研究生工作涉及各方的共识,亦是科技城人才引育工作的独特之处。
“科技城的研究生培养是产科研融合的,是研究生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一个典范。”贾广东透露,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繁学院招收的研究生是直接进入创新团队,在实践中推进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
“我们聚焦‘南繁硅谷’和‘深海科技’领域,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海南区位特色,发挥浙江大学人才和学科优势,根据个人志愿和科研方向需要,在海洋领域和农学领域择优组建12支高水平科研团队,实行团队首席负责制,所有首席专家均为浙江大学中青年优秀专家,精选核心团队成员102人。为海南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的浙江大学(海南)先进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正在抓紧建设。” 海南浙江大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杨捷表示,研究院自2020年2月成立以来,已立项科研项目5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4篇,进一步加大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在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海南赛区)暨海南省第七届“科创杯”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南浙江大学研究院科研成果转化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海南赛区)一等奖。
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是今年刚入驻科技城的高校,虽是“新生”,但该校在推进科研项目和地方发展方面却积极发挥“后发优势”。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透露,研究院全面参与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中转基地等重大平台建设,牵头筹建崖州湾实验室南京基地;大力推进热带大豆品种适应性综合评价试验,为低纬度地区发展大豆产业筛选合适品种,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积极布局功能性水稻新品种创制与高产创建工作,引进国家特聘专家齐家国教授领衔开展南繁智慧农田项目建设规划,全力打造崖州区未来智慧农田管理系统。同时,该院探索导入菊花研究优质资源,推进荷花、睡莲种质创新团队相关成果在三亚落地,组建槟榔黄化病联合攻关小组,设立专题项目资金和配套研究生指标,对槟榔黄化病的防控技术开展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作为聚焦海南“海陆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园区,科技城在依托研究生培养工作做好人才储备和科研创新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园区高校与企业间的共生发展,“科研推动企业发展、企业支持科研创新”的良性循环正逐渐显现。
“我们计划与入驻高校在深海微生物领域开展联合培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力争搭建以全球动植物组学大数据为核心的从科研到产业的配套体系,开发新型生物制剂、功能性营养品,探索利用多组学技术在热带疾病和旅游健康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等。”海南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有关负责人透露。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发展需要人才,科技城以“研究院+研究生院”模式,积极配置资源共享型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打造共享高效活力的人才基地;通过推动面向企业创新需求的研究生的培养,着力建设开放型校区,校企联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今年该园区在侧重进驻高校优质科研力量制定科技计划的同时,还将专门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海南专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创新创业、本地融入以及毕业留琼,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新鲜力量”。(撰文/肖皇 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