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倡廉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民情民声

东嘎:守护历史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2-07-23 02:11:36 作者:admin   来源: 西藏党员教育网

  

  图为皮央遗址和东嘎村皮央组。

  要说古代阿里的母亲河,非象泉河莫属。

  从冈底斯山南坡的源头涌出后,象泉河在流经土林时放缓了前行的脚步,孕育出了适宜人类居住的札达盆地,成为西藏西部最为重要的古代文明发祥地。历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国、古格王国都曾在象泉河流域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坐落在札达县托林镇东嘎村境内的皮央东嘎遗址,便是古格王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东嘎村群众在遗址旁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已把遗址视作自己家园的重要部分,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着它,涌现出了一个个以守护遗址为毕生使命的可敬人物,流传出了一段段为守护遗址而不计得失的感人佳话。

  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那一段历史,更是守护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仁增旺扎的使命

  早上9点,当第一抹朝阳刚刚把皮央遗址顶上的杜康殿照亮时,74岁的老党员仁增旺扎就已经起床,拎着酥油茶壶,花费半个小时爬上山顶,开始了他作为文物保护员一天的工作——这份工作,他坚持了整整20年。

  皮央东嘎是两处相距很近的遗址的合称,分别以东嘎村的两个作业组而得名,是个存续1700多年、西藏西部已知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古遗址群,其多个礼佛窟内有大量精美壁画,画风绚丽、用料考究,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皮央遗址紧靠皮央组的易地扶贫搬迁新居,依山而建,俯瞰河谷,有大小洞窟872窟,远远望去形似蜂巢。

  2002年,为了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札达县文保部门开始在当地群众中聘用文保员,仁增旺扎是村里首批成员之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大人们讲山上这些洞窟是历史文物,十分宝贵,所以一直就有为它们做点什么的愿望,”仁增旺扎说道,“得知有机会参与遗址保护工作,我就赶紧去报了名。”

  从那时起,仁增旺扎每天都要上山好几趟,除了打扫卫生,检查古建筑及洞窟是否有渗水、坍塌等危险之外,还要保管杜康殿的钥匙,负责为游客开门。

  这么多年下来,他走完了遍布山体四周的872个洞窟,为杜康殿开合了数万次大门,还自学了汉语和历史文化知识,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免费提供讲解服务。

  一天天,随着每年工资从600元增长到1.68万元,仁增旺扎也慢慢老了,腿脚越来越不灵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钟,现在则要半个小时,高血压、视力减退等疾病更是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特别是今年一场大病让他得了中风,导致嘴角歪斜,到现在说话都有些含糊,要靠得很近才能听清。

  而近几年游客日益增多,让仁增旺扎的任务更加繁重了,最忙的一天,他陪着游客上山15次,这对于一个70岁高龄的老人来说,实在是一种折磨。于是,他干脆就带着糌粑和酥油茶早早上山,一天都在山上呆着,再也不用跑那么多趟了。

  就在记者采访之际,又有游客抵达,想要上山游览。当记者提出换个人去的建议时,老人坚定地摇了摇头,轻声说了一句,干完今年我可能就要退休了,说完便头也不回地上山去了。

  他佝偻着腰,略显小心地走在坡道右侧,不时要扶一下护墙,或是停下来轻微地喘口气,也许是担心身后的游客等急了,每次只歇息个几秒又继续赶路。

  看着他颤颤巍巍的身影在山上渐行渐远,只剩遮阳帽晃悠悠地依稀可见,记者努力地睁大眼睛,不让眼泪滑落下来。

  白玛旺杰的坚持

  2002年不仅对仁增旺扎有着特殊的意义,对白玛旺杰也是如此。那一年,38岁的他当上了东嘎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到现在。

  在这20年里,白玛旺杰带着全村群众,坚持做着一件其他普通村子很难遇到的事情——为遗址里的古建筑刷墙。

  “西藏的宫殿和佛塔这些古建筑的外墙,大多是用砂石和泥土涂抹成红白两色,时间长了,就会掉色或是染上污渍,不仅难看,也不利于外墙保护。”白玛旺杰对记者说道。

  因此,与仁增旺扎同样有着强烈文物保护意识的他,从当上村支书的那一天起,在征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就开始组织群众自发为古建筑刷墙。

  据他介绍,白墙比较简单,去象泉河边上拉一车白砂,再配以其他原料,熬上一大锅煮开搅拌后就可以涂刷了;最难的是红墙,必须找来红土才行,而东嘎村本地没有红土,要到别的地方换购,加上为了不破坏红土产地的环境,只能一年换一个地方,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每年的红土,白玛旺杰可谓操碎了心,他不仅走遍了札达县的所有乡镇,甚至还经常跑到隔壁的普兰县。然而找到红土只是第一步,还要经过当地群众的同意才能拉走,有的则以现金和青稞作为交换,每年大约需要500斤青稞才能换来足够的红土,全部来自群众的自愿捐献。

  白玛旺杰说,群众捐粮的积极性很高,但凡需要的时候,他刚一通知,大家就扛着一袋袋的青稞来到村委会了。2019年,仁增旺扎捐了100斤青稞,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捐粮,因为从那之后,村里每次都婉拒了他。

  “去年的红土是从普兰县科迦村拉来的,好在人家比较客气,只收了我们1000元的运费。”白玛旺杰笑着说道。

  2016年是白玛旺杰“找土”生涯中最开心的一次。在普兰县巴嘎乡,当地群众听说他是为了粉刷文物而来的,颇为感动,就大方地让他随便挖,不收一分钱。于是,他和一名群众挖了整整一天,挖够了足足三年的用量,才开心地哼着歌回到东嘎。

  土找回来之后,每年的藏历9月之前,白玛旺杰就组织群众每户出一人,浩浩荡荡地上山,一天之内完成所有的刷墙任务。虽然不曾亲眼见到,但记者可以想象那时的夕阳,洒在古建筑崭新的外墙和村民们开心的笑脸上,一定宛如油画。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20年的好事;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个村的人坚持做好事。

  这样的坚持,还在继续。

  达瓦加布的幸福

  每个来到皮央遗址的人,都会在村口遇到笑意盈盈的文保员兼售票员达瓦加布,然后在他的热情帮助下停好车辆,听他说一下参观遗迹的注意事项和简单介绍。如果下山肚子饿了,还可以在他家开的茶馆里,吃上热腾腾的咖喱饭或者牛肉面,价格公道,分量十足。

  从达瓦加布的笑脸上就能看出,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不算自家的农牧业生产收入,光是文保员和售票员两项工作,每年就能给他带来4万余元的工资,2018年,他仅自筹4万元,就住进了90平方米的易地扶贫搬迁新居,去年又在村口开起了茶馆,生意很是不错。

  “除了售票,我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要上山一次,和其他文保员一样,负责遗址的卫生清扫和安全检查。”达瓦加布一边劝记者多吃点刚煮好的牛肉,一边说道,“很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这样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会好好珍惜。”

  一旁的札达县旅游发展局局长达瓦卓玛介绍说,皮央东嘎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里一共安排了包括仁增旺扎和达瓦加布在内的15名文保员,这些群众除了能切实加强遗址的日常维护外,还能在不太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前提下,过上按月领工资的新生活,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收入提升的共促进、同发展。

  达瓦加布18岁的儿子嘎玛扎西正在拉萨读高中。每次放寒暑假回家,他总会陪着儿子到皮央遗址里转一圈,这是为了让儿子记住,家和皮央遗址永远都是在一起的,只有遗址在,家才会过得好。

  “将来我们老了,他们这一代人就有可能要当文保员了,希望他们能守好遗址,建设好东嘎。”达瓦加布认真地说道。

  在他身后,皮央遗址巍然矗立,默默注视着脚下的村庄和往来的人群,杜康殿鲜红的外墙反射着太阳的光芒,洞窟里精美的壁画穿越千年时光,绽放出无穷的魅力。

  它还会这样矗立很久,很久。


原文链接:http://www.xzdyjy.gov.cn/folder967/yw/folder329/2022-07-22/19948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