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倡廉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教育

"程门立雪"传佳话 昭昭其行流千古

发布时间:2021-03-25 01:56:32 作者:admin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将乐(今属福建省三明市)人,被推崇为“程氏正宗”、“闽儒鼻祖”。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第,历任汀州司户参军,浏阳、余杭、萧山知县,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职。

  绿水青山俏模样,子规声声花草香,湖容千涧润九乡,珠鳞闪闪稻翻澜。乘着湘湖的暖风,来到杭州萧山区越王路北麓,一座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安静院落映入眼帘。这就是萧山人民为纪念杨时所建的德惠祠、道南书院,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

  


  大门的造型是两方印章,被称为“清心门”,公高、私低,取意于杨时的恩师程颢、程颐的名言:“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杨时的一生也始终践行着这个精神。“仁者必爱,爱则义举”是杨时的为官之道。他任过知县的浏阳、余杭和萧山三县百姓,深得其利,思之不忘。

  

  跨入大门,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一尊杨时的铜像,高900毫米,取意于杨时筑湘湖900年,也代表了湘湖的900年水利文化史。

  

  

  杨时以花甲之年,来到萧山担任县令。当时萧山连年旱涝,民不聊生,杨时不顾高龄,踏勘实地,力排众议,取得筑湖共识。在面对皇权高压之时,不惜“褫冠弃爵”,抛开身家性命,在争得政策依据和技术支持的基础上,还实施“湖田补偿”和“均包湖米”政策,使得当地百姓衷心拥护、积极参与这项工程,终为萧山百姓留下了一座澄波湛湛的湘湖,惠及了世世代代萧山人。

  百姓盛赞杨时筑湖“利民及物,莫大之功”,后来还在离湘湖不远处建起生祠以颂其功德。

  明景泰元年,南京吏部尚书魏骥重修杨长官祠,后明宪宗皇帝敕赐“德惠祠”。现今重建的德惠祠保留了祠堂的特色,同时兼具了展厅的功能,把杨时的一生、他对理学的贡献以及杨时与湘湖开筑等内容进行展示。

  

  杨时是理学鼻祖程颢、程颐的嫡传弟子。北宋1081年,河南颍昌程氏书院门前,洛学创立人程颢望着29岁的杨时渐渐远去的背影,一声叹息,“吾道南矣!”心怀宽慰与厚望。从此,杨时南传洛学,开启闽学,一生倡道扶德。这也正是“道南书院”名字的由来。他“亲承二程先生之传”,在萧山收徒讲学,对发展萧山乃至浙江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书院正厅上方悬挂的“程氏正宗”匾额是清朝康熙皇帝御赐给杨时的,以褒扬他的理学成就。

  

  

  道南书院清风学堂内,窗明几净,阳光洒在案几上,恍惚间有人于清寂处端坐案头,颔首微笑,奋笔疾书——那是杨时先生隔绝世事繁华,一袖清风明月的背影。厅内墙上悬挂着杨时编修的《弘农杨氏族谱》中制定的家训十条。

  杨时一生官显名扬,但他“廉洁自律,奉法爱民,不妄费公家一钱”,他历官五十多年至83岁去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他自己没买过一亩地,没建一间好房子,他家的一点房地都是祖上原留下的,以致逝世时“身后肖然,家徒壁立”。他的五个儿子八个孙子中有八个是进士都为朝庭和地方官员,子孙后代在他的教育培养下一个个都能保持清白传家的家风。

  

  

  出了清风学堂,沿着长廊拾级而上,眼前的这条碑廊名为“清华廊”。廊顶悬挂16盏梅兰竹菊图案纱灯,象征杨时清华其外、淡泊其中、高洁清廉之品德。右侧墙体上镶嵌有碑刻43块,以杨时生前作品和后人缅怀杨时作品为主。

  杨时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吾道南来”,理学的光芒如同一柱无极宇宙聚光,投射并光照着杨时的千年背影之后,最后凝固在道南书院的门楹上,其言峥峥,其行昭昭,其魂高高!

  德惠祠、道南书院现已列为杭州清廉文化精品阵地、杭州市萧山区清廉文化教育基地,一批批参观者来到这里追慕先贤,感受跨越厚重历史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也折服于杨时爱民、恤民、勤政、清廉的高尚品行。杨时那肃然的雕像矗立在湘湖畔,从千年的镜头里不断拉伸,经过时间的洗礼,将愈加巍峨......

  (杭州市纪委市监委)


原文链接:http://www.zjsjw.gov.cn/ch112/system/2020/11/24/0328192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