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倡廉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教育

钦州英雄故里的忠廉故事

发布时间:2021-03-25 10:34:37 作者:admin   来源: 广西纪检监察网

  为口不辞劳跋涉,愿风吹我到钦州。”词客分明怀故土,钦州何必是天涯。”画坛一代宗师齐白石,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先生均用美丽诗篇倾诉着对钦州古城的别样情怀。

  
钦州,古称安州,在先秦时期,钦州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钦州市属象郡辖地。从汉朝、三国一直至晋时期,钦州属交州合浦郡所管,于南朝末元嘉第一次建制,称为末寿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易名为钦州,取钦顺之义”,此为钦州的最早得名。之后一直沿用此名。

  
千百年来,钦州这个地方不仅拥有海的壮阔、山的秀美,还拥有着历史悠久的岭南古村故居、传世楹联文化,亦是一座英雄故里。走进这座北部湾畔千年滨海古城,感受不一样的忠诚爱国和廉洁从政文化。

  
临阵不畏死,居官不要钱”
抗法抗倭,家国情怀两相间

  
刘义打番鬼,越打越好睇!”这是一句流传于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的民谣。民谣中所说的刘义,便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抗法抗倭名将刘永福,番鬼就是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法国侵略者。

  
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广西钦州人,出生于钦州古森峒小峰乡(今属防城港市)。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在广西归顺(今百色市靖西县)安德北帝庙创立黑旗军,因参与越南抗法运动中屡立战功,受越南嗣德帝封为三宣提督。

  
1873年11月,法军入侵越南河内,企图从此打通通往中国的门户。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河内郊外罗池击毙了法国主将安邺及其部属百余人,取得了诱斩安邺,覆其全军”的罗池大捷,是援越抗法的第一个胜仗,迫使法军退出河内。1882年,法国殖民当局再次占领河内。刘永福又应越南政府请求,在河内西郊纸桥力歼法军,取得援越抗法战争的第二次胜利,史称纸桥大捷”。纸桥大捷后3天,刘永福发表《黑旗檄告四海文》:永福中国广西人也,当为中国捍蔽边疆;越南三宣副提督也,当为越南削平敌寇”,表示与侵略者誓不两立,定当力剪仇雠的决心。黑旗军魂刘永福在中法战争中,一战而法驸马安邺授首,再战李威吕分尸,三站而法全军焚灭。”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军务告急。刘永福临危受命,他在《抗倭盟约》高呼:为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内事也,万死不辞。一时千载,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自1895年间,刘永福与台湾军民不畏牺牲、浴血奋战,写下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极其壮烈的一页。

  
刘永福清正廉洁,正义凛然。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刘永福故居三宣堂”内,保留着有名的拒贿庭”。据说中法战争结束后,刘永福从越南带回一件珍奇的战利品——被黑旗军击毙的法军首领李威利的头发。法国人知道后,专门派人携重金到三宣堂企图高价买走这撮头发。刘永福不为重金所动,就在这个庭院里对来者严词训斥,那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刘永福一生中非常爱兵爱民,不论是对战死战场的战士家属的抚恤,还是年慌时期对街民的救济,其故事无不传为佳话。民国初年,钦州大旱,农田失收,地主有谷却积屯,致使无米上市,米店关门,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灾民流离失所,携男带女,到处行乞。刘永福看到灾情严重,立即吩咐家丁,打开自己粮仓,提谷碾米,在钦州施粥救济。

  
1917年1月,戎马一生的刘永福磕然长逝。他在临终遗言写道:临阵不畏死,居官不要钱”,只知捍卫社稷,不使外洋欺我中国为责任。此身虽老,热血常存。”恨不能起而再统师干,削平丑类,以强祖国。”惜民力以裕财源,养民气以威夷狄。”充分展现了刘永福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

  
透过历史封尘的遗物,烽火已熄,旗帜犹在;英雄已逝,忠魂犹存。今忆刘永福,仍令人无限敬仰追思。

  

  

  刘永福铜像(欧华 摄)

  

  读书不求官,服官不要钱”
平生正气,一世廉名留青史

  
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中国革命文艺先驱田汉先生在钦州用诗句来高度评价了清末著名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冯子材(1818-1903),字南干,号萃亭,广东钦州(现广西钦州)人,著名民族英雄,晚清抗法名将。自同治元年(1862年)起,先后任广西提督、云南提督、贵州提督,获授太子少保衔,世人皆称其为冯宫保。

  
不逐法寇,安我边境,誓不还乡。”光绪十一年(1885年),冯子材以六十七岁高龄招兵焚香立誓,不计生死荣辱,身先士卒,对将士们振臂高呼: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最终,冯子材在镇南关(现广西凭祥市与越南接壤的友谊关)一带大败侵犯我边关的法军,取得历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毙敌千余,擒斩数百,夺获枪炮弹药不计其数。”此役成为1840年以来至抗日战争前,近百年中国对外作战仅有的战役级胜利,一雪祖国近百年来多痛史”之耻,可谓一战名青史。

  
冯子材一生忠诚爱民,为官清政廉洁,以外为国家捍敌患,内为地方靖匪氛”为己任。《冯宫保事绩纪实》描述冯子材青年时虽身贫乏,然一介不轻取,如有财囊橐稍裕,则资助贫乏,在所不惜”。民国时期笔记资料《花随人圣庵摭忆》则记载:冯尤能廉俭自励,统领月薪八百两,不多取一分,向来统领在各营拨划三十名五十名额饷充亲兵用,冯从未扣发,故各营悦服。”不仅如此,每到给属下发饷时,他亲到现场监督。《清史文稿》记载:发饷躬自监视,偶稍短,即罪司军糈者。治军四十馀年,寒素如故。”这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晚清王朝,冯子材能独善其身,做到不多取一分”从未扣发”军饷,每当给下属发饷时到场监督,这种清正廉洁的刚毅品行当属难能可贵。

  
为官数十载的冯子材疾恶如仇,刚正不阿,不畏强御的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即使历经宦海生涯的洗炼,也未曾改变。同治四年(1865),冯子材赴任广西提督。到任不久就上奏《粤西军务疲玩,请严申纪律》,要求赋予他不经巡抚同意即处罚或参劾违法乱纪部属的权力,以严厉治军――遇有军营带兵之员失机偾事、贪鄙玩误者,文官四、五品,武职三品以上各员,即行严参惩办。其文员六品以下,弁四品以下,即行奏明,于军前正法”,得到朝廷批准。

  
冯子材忠义正直,多次参劾贪官污吏,数十名官员因此下台;不畏强权,坚持同不法官吏的后台高级官员作斗争。同治六年(1867),冯子材上书参劾时任花翎总兵衔尽先副将署右江镇右营游击何元凤贪鄙卑污,冒功侵蚀,违抗军令”,何元凤最终被革职拿问。同治七年,冯子材直接参劾已调任云贵总督的原广西巡抚张凯嵩居心壅蔽,纵寇殃民”,其参劾被朝廷采纳。同治十年,冯子材又上疏《特参知府劣迹折》,以翔实的私厘票据及相关资料参劾署广西太平知府徐延旭逐降为贼,纵勇通贼,冒饷私厘,包贩人畜,捏功滥保擢数,劣迹数大端”。

  
万里干城一方砥柱;寸心金石万世馨香。”冯子材墓前的对联正是他一生显民族大义、立良德传家的写照。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冯子材临终前对子孙留下遗训:读书不求官,服官不要钱,违者不孝。”对有功名上达、出仕做官者”的子孙,则要求每年于侉薪养廉银内,每百两抽缴二十两入于祠堂,以为久远之计”,以回报祖恩,资助族人;禁止自恃官势,有违祖训”,否则于回家之时,传到祖祠让众人公开评议,按祖上的规定予以训责,不遵从者将面临被驱逐出族的惩罚。

  
冯子材还手定《钦州冯氏祠堂的条规》,加强对族人及蒸尝公产的管理。这部条规尽管只是家族的内部规定,条款不多,却也蛮有意思。且看:第二条男族长管理族事及蒸尝钱谷出入数目,女族长则专管钱谷存储”,典型的合理分权,并相互制约。第四条……既为族主、族长,须秉公办理族事,严束族人,管理蒸尝钱谷出入数目,不得徇私偏袒。倘有不公不正,吞骗钱文,由公从议,当祖前责革,另作阄公推”,明确了家族族主、族长运用权力的原则及贪墨者的后果。第五条凡出入数目俱要登记明白,每于揭钱与人,必要有契据作按,公众商议可否生揭。……俱宜标明于本祠堂中,俾众共知。如不标明,私相授受,倘有少欠,惟经手之人填偿,”强调一要财务手续齐全,帐目清楚;二要严格执行制度;三要全面推行族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四要对违规违纪者进行责任追究。

  

  

  冯子材石像

  

  武阳世泽,江左家风”
诗书传家,蕴养根脉继世长

  
阳春三月,走进如诗如画的岭南古村寨——大芦村,漫步蜿蜒小巷,则别有一番韵味:庄严雄伟的镬耳楼、古色古香的百副楹联、活灵活现的木雕砖雕……一幕一景,悄无声息地展示着它史诗般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

  
大芦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始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劳氏先祖率众迁徙到这秀水灵山,并在此繁衍后代。到清末,由劳氏祖屋向四周延伸,形成了相互连接的九个建筑群,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是目前广西发现的保护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明清建筑群。该村以古屋、古树和古楹联而闻名,享有广西楹联第一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美古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美誉。劳氏古宅依山傍水,恬静幽深,藏有文天祥手迹等大量的文物珍品,现保存有文化内涵丰富的305幅明、清时期创作的古楹联,楹联内容以报国、廉政、修身、持家、创业为特点,有着珍贵的人文历史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楹联是大芦村的魂。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源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纲常大节,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这首对联为劳氏第四代祖先劳弦所作,表达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公元1644年春,满人的铁骑踏破长城,直入中原,明朝的江山岌岌可危,时下民间出现很多反清拒满的汉人组织。当时,身居朝庭要职的的劳弦见明朝败局已定,自己家中父亲也已年老体弱,心灰意懒之下便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回到大芦村后,劳弦的满腔爱国热情并没有冷却,在头座神柱立下了此副对联,教育子孙后代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忠贞爱国,守住忠孝之根本。

  
劳氏一族忠君报国,亦崇廉尚廉守廉,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劳氏第八代子孙劳自荣取得廉州府儒学贡生资格,后59岁高龄被授予广东广宁县训导一职。任职十七年间严于律己,率教唯谨,一切馈赠的钱财和礼品他都推却不受,时为嘉庆皇帝老师的钦州大儒冯敏昌欣赏其高风亮节,二人互相心仪而成忘年之交,故赠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寓意是在劳自荣这样的廉洁家风训导之下,劳氏家族定能长盛不衰。

  
大芦村古宅无论主厅还是门牌,凡是可粘挂之处皆可见到楹联,而且用词用句非常接地气,遣词造句与日常所知大为不同。如知稼穑之艰难,克勤克俭;守高曾之规矩,不愆不忘”告诫后人忠勇为国效力、节俭操持家政,赤子兴邦安黎庶,丹心报国显忠良”激励后人奋进;读书好耕田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教育后人做好创业守成,仰天但使人无愧,作事何须世尽知”教会后人为人处世的原则。不一而足。

  

  晚霞下的大芦村(灵山县纪委监委供图)

  

  诗书传家远,耕读继世长。劳氏一族向来重视教育,传承丰厚文俗底蕴。也正因此,从明朝始至清末,劳氏上下四百余年,官拜三品、拔得贡元、历朝皇帝诰命敕封获匾,不计其数。据统计,劳氏家族在明清共有国、府、县文武职官生员就有两百余人。现于门头横梁上仍悬挂着受朝廷封赠的匾额,无声述说着这段岁月的历史;许多达官贵人赐赠的楹联,仍置放在大芦村,带动了大芦村以楹联叙事述史、寄情抒怀、教诲子孙的良好风气。

  
岁月留痕,古城有魂。刘永福、冯子材的英雄事迹代代相传,传世楹联蕴含广博的人生哲理源远流长,历史沉淀着先人给后人的启示,他们的忠诚爱国、清正廉洁、崇学尚实、勤俭持家等诸多品格在钦城历史的长河中凝聚着浩然正气,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钦州市纪委监委根据《钦州文化丛书》《图说看钦州》等书籍整理)

  

  

  组织学生学习感悟大芦村优秀家风家教家训文化(劳大煜 摄)

  


原文链接:http://www.gxjjw.gov.cn/staticpages/20210311/gxjjw60498008-1560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