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倡廉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反腐纪实

宝坻:挺立潮头扬劲帆

发布时间:2022-09-18 07:56:43 作者:admin   来源: 天津先锋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繁华9月,宝坻潮白河畔,一派热烈、喜庆景象。京唐、京滨城际铁路进入联调联试,高速列车时而呼啸而过。总规模4台10线的宝坻枢纽站已经建成,预计10月启用后将正式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实现京、津、唐20分钟通勤。宽阔的新宝坻大道全线贯通,京津冀区域首个文商旅4.0项目──乐雅广场奠基开工,集游购娱为一体的沉浸式体验街区加快打造……潮白河畔,“京东黄金走廊”熠熠生辉,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宝坻正释放出高质量发展的无限生机和澎湃动力。

  非凡十年,“津彩”宝坻。

  “党的十八大以来,宝坻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围绕打造‘枢纽之区、科创之区、生态之区、幸福之区’,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奋力奔跑。随着京唐、京滨高铁和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高铁枢纽站站前区等重大基础设施及载体的加快建设,宝坻对高端项目和人才的承载力、吸引力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尤其是市场主体信心更足,对宝坻的未来发展抱有更高预期、满怀期待。”宝坻区委书记殷向杰说。

  锤炼“内功”打造“添金宝地”

  发展是第一要务。宝坻区下大气力打开脑袋上的“津门”,从2018年起,每年一个主题,先后确定“解放思想年”“攻坚突破年”“提质升级年”“环境提升年”,拿出“啃硬骨头”的决心,持续升级、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营造水草丰美的创新环境,让企业和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稳得住,让“天津宝坻”成为“添金宝地”。

  几年来,宝坻区着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通梗阻、化繁就简,累计取消许可事项26个,减少申请材料534件,减少办理环节事项58个,缩减办理时限事项513个,296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电子签章,“网上办”事项占比99.7%、“一次办”占比99.73%、“马上办”占比96.13%。同时,在全市首推综合受理改革,654项事项实现“一窗无差别综合受理”,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让企业群众办不成事有地儿找、有人管、有人帮。2021年全市营商环境评价,宝坻区综合排名全市优秀。

  今年上半年,宝坻区又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十二条措施》,在迭代升级打造营商环境“3.0版”的同时,还发布了《新时代人才奠基工程实施办法》,强力营造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服务人才的氛围,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落户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波森商用车、中冶迈克两个项目,上午签署土地出让合同,下午就拿到施工许可证,不仅刷新了落地开工的“宝坻速度”,更吸引了全国各地投资创业群体的高度关注。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信创、医药与医疗器械、智慧农业等主导产业,华润工业4.0智能创新中心、新一代动力电池主题园区等一批创新项目和产业集群纷至沓来。上半年,全区179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98%;新落地实体项目5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6.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3.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5.1%,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宝坻特色鲜明的“新标签”。

  “科创中国”锻造“创新王牌”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宝坻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特别是用足用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这张“王牌”,以创新之锐攻破发展之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变革之路。

  2021年5月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以来,宝坻区通过资源衔接站点入驻企业413家,对接院士专家640多名,上工富怡、宝兴威等科技企业借助创新平台,解决了高精尖设备研发应用等瓶颈问题,组织开展更多富有实效的产学研对接活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还入选了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让“王牌”发挥出“王炸”效果。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坐落在宝坻新城北部,规划面积14.5平方公里。2017年进入实质性建设以来,向下根植“中关村”基因,向上激活城市生长力,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的同时,致力成为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在北京周边打造华北总部、华北枢纽重要基地。

  几年来,大院大所、大项目好项目纷纷集聚,初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及现代服务业的“4+1”产业格局和“研发孵化在北京、生产制造在宝坻”的“中关村宝坻模式”。围绕数智园区建设,以智能交通、智能网联汽车、智慧能源、智慧工地、智慧水务等领域为抓手,推进应用场景的打造,已完成车路协同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车路协同应用软硬件开发等,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截至目前,新增市场主体885个,投资120亿的光环新网等80余家国家级和中关村高新技术实体项目落地。

  “绿色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宝坻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鲜明底色。

  生态,是宝坻区的天然优势。1509平方公里境内,潮白河、青龙湾等水系发达,是北方地区少有的富水区域。坐拥青南万亩生态林和青龙湾森林公园两大“绿肺”,以及48万亩稻田湿地,更有水阔千米的潮白河。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更是成为区内外居民、游客休闲健身的热门“打卡地”。

  近年来,宝坻区持续深化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联建联防联治协同机制,建成全市首家可回收垃圾分拣中心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清洁能源替代和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三个全覆盖。落实“河(湖)长制”和“一河一策”污染防治,潮白河等河道水质提升至IV类,PM2.5平均浓度降至39微克/立方米,推进全域绿化,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35.6%。

  绿色发展,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发展模式的重塑。宝坻区不断探索田园文旅绿色发展新模式,在八门城、黄庄等9个镇布局风电项目,截至7月底,新能源装机容量达31.3万千瓦,占区域电力负荷的45.96%。

  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推动城乡品位明显提升。2020年,宝坻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天津市文明城区”;2021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此外,还获提名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先后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等称号。小辛码头、欢喜庄村分别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称号。

  “普惠民生”绘就“幸福画卷”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宝坻区坚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涵养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带着感情、带着温度,努力书写百姓“幸福账单”。

  近年来,宝坻区每年将80%以上的全区财力用于民生领域。到目前,全市最大规模棚户区搬迁改造基本完成,近10万名群众圆梦新居;建成网红打卡地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新建钰松公园、龙潭公园等5个水系公园;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卫生户厕改造全面完成,提级改造乡村公路110公里,在全市涉农区率先实现“村村通客车”,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建成356个美丽村庄、34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宝坻区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

  如今,全区逐步建立起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就业7.9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9%;教卫文体等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幼儿园、中小学校134所,实施宝坻新城校舍建设两年行动计划,新建26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2.15万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宝坻,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继往开来、奋力奔跑,正努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津彩”篇章,以更加优异的发展答卷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区委书记访谈

  争先锋拔头筹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访宝坻区委书记殷向杰

  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强化资源集聚能力,打造区域转型升级示范区、产业发展协同区、生态涵养功能区。这为我市“新五区”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宝坻区未来发展有怎样的思路和举措?就此,记者采访了宝坻区委书记殷向杰。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向全市发出了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的动员令。宝坻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领袖教导、紧跟核心奋斗,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举全区之力,大力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全力推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在宝坻落地生根、结出硕果。”殷向杰表示。

  殷向杰说,我们要在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上争先锋、拔头筹,加快落实制造业立市战略,以光环新网大数据、南轩电子等龙头项目建设为牵引,做大做强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药与医疗机械、信创等重点产业链。依托“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企业上云用云,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我们要在打造产业发展协同区上争先锋、拔头筹,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京唐、京滨高铁10月开通运营,全面提升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高铁枢纽站站前区和宝坻经济开发区“一区四园”的综合承载力。面向央企国企、科研院所等重点单位,深入开展“敲门招商行动”,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项目、技术、人才等合作为纽带,推动“京东黄金走廊”建设走深走实。

  殷向杰还表示,我们要在打造生态涵养功能区上争先锋、拔头筹,深度践行“两山”理论,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天津市能源电力“双碳”先行示范区,深入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创新“生态+”发展模式,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生态“红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民生新看点 特色产业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初秋,走进宝坻区农兴家庭农场,一簇簇天鹰椒挂满枝头。“再有一个多月就要丰收了,今年又是一个好年头,每亩效益在2000多元。”正在地里忙碌的农场负责人陈广说。

  天鹰椒、五叶齐大葱、六瓣红大蒜合称宝坻“三辣”,是宝坻区种植多年的特色经济作物。擦亮特色品牌,实施“三辣”唤醒计划,宝坻区从多个方面推动产业创新,将宝坻“三辣”打造成为“津农精品”区域公用品牌,把宝坻区打造成为品牌强农和特色产业振兴发展样板区。

  近年来,宝坻区坚持发展特色农业,先后实施“小站稻”全面振兴战略等,以产业支撑推动乡村振兴。同时,推动“文旅+农业”融合发展,先后建成了以“千年古渡”为主题的小辛码头、以渔事体验为特色的李宦庄、以生态林寨为特色的赵家湾等旅游特色村。探索实践“鱼菜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农业新技术。

  据了解,目前,宝坻区已新建高标准农田28万亩,建成全市最大、总面积达到48万亩的“小站稻”种植基地,稻渔立体种养面积超过27万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家,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获评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安居梦”奏响群众生活“幸福曲”

  “搬进楼房,不仅房子敞亮,心里都跟着敞亮了!”蒋玉超是宝坻区宝平街道岳家园村的村民,一直以来,他和父母以及弟弟一家人挤在一个小平房里住,冬不暖夏不凉,早就盼着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

  2015年,宝坻区启动城中村和平房宿舍区搬迁改造工程,对73个村、24个平房宿舍区和3处旧楼区进行搬迁改造,分批建设总建筑面积709万平方米共48个还迁小区,蒋玉超成为了近10万名直接受益的群众之一。

  近年来,宝坻区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还迁房民生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全区规划建设的48个还迁小区已交付使用46个,3.59万户、9.1万名还迁群众喜迁新居。

  早在搬迁改造之初,宝坻区就提出:让毗邻水系、公园、广场,出行便利、配套齐全、具有升值空间成为还迁社区的“标配”,让搬迁群众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结合棚户区改造,宝坻区实施了“宝坻新城校舍建设两年行动计划”,建设26所中小学、幼儿园,建成新城水系“五大公园”,在高质量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来源:天津日报


原文链接:http://www.tjzzb.gov.cn/ywkd/jcdj/202209/t20220913_9332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