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穿楼轻轨来了!”
11月10日,重庆市渝中区轨道交通二号线李子坝站旁的观景平台上,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摄“轻轨穿楼”的奇景,来自内蒙古的游客李乘闻惊叹,观景平台人流量如此之大,道路一旁却没有占道经营现象,路面更是干净整洁。
她不知道的是,就在观景台周围,渝中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智能摄像头正全方位运转,守护着这一“网红景点”。
摄像头如何实现智能分析?依靠的正是数字大脑。
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展现着“老重庆底片、新重庆客厅”的魅力,新与旧在这里融合,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挑战。
对此,渝中区城市管理局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市级指导意见,并结合渝中特色,打造出运管服平台,并不断优化升级扩容。
“今年,我们更是将城市管理专业业务涉及的智慧绿化、智慧环卫、智慧市政、智慧执法、智慧公园五大行业的45个子系统的相关部门数据进行整合,再将SOA架构升级为微服务架构,集中在一个核心平台,构建起‘1+5+N’主体架构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像查看园林绿化管护、桥隧监测、化粪池监测等方面的信息,要跳转登录不同平台,现在他们已实现一网通管。
平台升级,带来效率成倍提升——配置智能抓拍算法的视频监控资源从360路提升至6280路,抓拍算法由原来的12类扩展至58类,并行智能抓拍的镜头由20个提升至200个。
5月18日,渝中区上清寺街道桂花园社区45路人行弯道旁一行道树倒塌,智能摄像头扫描并识别,将情况上报,系统自动立案并转批至渝中区绿化维护管理处,2小时后,倒塌行道树已被清理完毕,摄像头自动拍摄对比照片上报系统,完成结案。
从视频采集到案件核实、受理立案,再到发送至处置终端,仅需1秒钟!
“以前我们还需人工立案,时常出现案件派遣不准确的情况,现在算法的介入让分配更加精准高效。”指挥中心技术部相关负责人说,系统365天每天24小时对视频流进行智能检测识别,一旦发现监控画面存在异常情况,会主动抓拍信息并推送问题到所属街道、部门。
除了用摄像头“看”,辖区内还配备了智能监测设备。例如病虫害监测仪可以实时监测采集周边环境数据,分析不同病虫害特点、植物受害情况等,为美丽渝中保驾护航。
而这些都得益于渝中区近年来深耕厚植物联网技术。
37万余个管理部件等设施信息相继入网,密度达全市第一。仅园林绿化层级,渝中区辖区内113棵名木古树、70个桩景、6个公园等信息尽收眼底。
“我们有一支专门的监督员队伍,如今新系统的上线,为我们节省了一半人力成本。”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现在,监督员力量可以多向一些背街小巷和个别老旧社区等监控资源未覆盖的区域倾斜。
7月14日,监督员走访南纪门街道邮政局巷社区时发现一小区露天停车场开始积水,水面上还漂浮着一些垃圾,他立即拍照上报系统,系统值班长杜祖珍立即转接相关部门,3小时后问题已处理完毕。
“现阶段,如遇摄像头的一些死角和比较复杂的场景,还需要监督员去发现问题。”指挥中心业务部门相关负责人说,随着视频监控资源、算法的进一步完善,视频案件采集率于今年底可升至60%,将进一步节省人力、提升成效。
“运管服平台上线仅仅两个月,单月处理量超两万件,结案率达99%以上。”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他们还将继续加大对场景算法的研究,贯彻落实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要求,推动城市环境治理现代化,持续夯实美丽渝中的数字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