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倡廉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反腐政讯

“数”说改革开放中的重庆

发布时间:2024-09-01 11:35:04 作者:admin   来源: 七一网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扬帆起航。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神州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华夏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这段风起云涌、朝气蓬勃的壮丽画卷中,重庆先后迎来计划经济单列、中央直辖、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开启了一年接一年、一轮又一轮的探索和突破,始终冲锋在改革开放前沿。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经济总量持续跃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乘借改革东风,把握政策机遇,重庆上下锐意进取、踔厉奋发,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重庆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71.70亿元猛增至2023年30145.79亿元,成为全国第16个、西部第3个GDP总量超3万亿元的省市,也是特大城市中第4个GDP总量超3万亿元的城市,年均增速达10.3%(按可比价计算,下同),高于全国同期增速1.4个百分点。2023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升至94135元,高出全国4777元,是1978年的328倍,年均增长9.7%,高出全国1.7个百分点。

  图1改革开放以来重庆GDP规模和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经济运行稳定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初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重庆经济上下波动态势较为明显。随着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发展市场经济、开展宏观调控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的趋势性、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发展稳定性逐步提升。从增长轨迹看,1978年至1996年期间全市经济起伏较为剧烈,最高和最低增速差值达12.2个百分点,并出现多个波峰、波谷转折点。直辖之后,重庆经济总体呈现快速攀升之势,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大政策利好叠加带动,从2002年起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呈现两位数增长。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后,重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增强科技创新和研发实力,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庆GDP增长6.1%,居全国第8位,基本恢复疫情前增长水平,展现出强大韧性。

  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三次产业均实现良好增长,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成效更为突出。从增速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11.4%,分别高出全国2.0和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多年来累积的增速差异促使产业结构产生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明显,第二产业有所回调,但仍占据较大份额,第三产业大幅扩增。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由1978年的34.6∶48.1∶17.3转变为2023年的6.9∶38.8∶54.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表明重庆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拉动,发展质效不断提升,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转型升级持续加快,工业发展不断向好

  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制造业发展具有雄厚基础和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牢牢把握产业升级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布局和做大做强汽车、电子两大主导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重庆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化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量质双升。2023年重庆实现工业增加值8333.35亿元,是1978年的264.3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列全国第11位、西部第5位,分别较2022年上升11位、6位。

  随着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主要产品产量增长明显,2023年,水泥、钢材、铝材等基础工业产品产量分别达到5477.81、2072.21和198.81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57.0、28.4、135.2倍。而高新技术产品的强劲增长进一步反映了重庆工业转型升级成效,2023年,AITO问界系列、阿维塔系列等“重庆造”中高端新车型持续热销,全市生产新能源汽车50.03万辆,增长30.3%,推动汽车产量升至全国第二。其他工业新产品持续放量,如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增长5.6倍,智能手表增长44.6%,服务机器人增长59.1%,工业机器人增长25.7%,光伏电池增长27.6%,多个新增长点竞相发力,不断积蓄发展能量,将有力促进重庆工业提质增效。

  

  投资驱动持续发力,重大项目强劲支撑

  改革开放后,重庆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特别是直辖以来,全市紧紧抓住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完善交通、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积极促进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扩张,以提升制造业发展质效和更好满足人民住房改善需求。在基础设施、工业、房地产投资等三大领域协同发力推动下,1997年至2023年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1.7%,工业投资增长19.1%,房地产投资增长16.5%。从与GDP增长对比情况看,除近五年外,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领先于地区生产总值(见图2)。

  图2直辖以来重庆GDP和投资增长对比情况

  

  尽管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重大基建和工业项目的有力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全市在建10亿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392个,较上年增加43个;合计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9.7%,高于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速2.7个百分点;占全市基础设施投资比重56.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随着藻渡水库主体工程、疆电入渝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丰都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开工,安意法半导体、长安汽车渝北新工厂等26个50亿元级以上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带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3.3%,比上年加快2.9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持续壮大,新兴消费不断涌现

  受益于消费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供应日益充足,彻底扭转了改革开放前物资匮乏,凭证限量的短缺困境。尤其是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攀升,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大幅提升,带动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历经多年持续发展,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25.02亿元激增到2023年的15130.25亿元,年均增长15.3%,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升至3.2%,较改革开放初期提高1.6个百分点。

  伴随着消费市场发展壮大,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愈发明显,基本生活类消费占比不断走低,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2023年,全市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21.8%,较直辖初期下降1.4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占比由1997年的18.3%降至5.2%。而作为升级类消费品代表的汽车类零售额占比则升至29.7%,提高27.5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67.7%,占全市限上汽车类商品的比重达31.2%。在物质消费升级的同时,服务消费表现格外抢眼,2023年餐饮收入、限额以上住宿业单位客房收入以及电影票房收入分别增长20.6%、20.5%、70.6%,为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注入强大活力。

  

  发展动能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过程中,全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重庆立足产业基础、着眼未来趋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厚植创新土壤,优化创新环境,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3年,全市重组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0个,新增国家创新型县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新引进市外人才7.4万人,比上年增长19.4%,新招收博士后1290人,增长21%,出站留渝率升至90%,新认定高层次人才895人,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到24万人,人才总量达到634.7万人,超级智能汽车平台、18兆瓦集成海上风电机组等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重庆造“天目一号”气象星座在轨组网运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2.45%。新建17个智能工厂、224个数字化车间;新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1个、累计3个,新部署4个“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累计7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联接10个省市、47个二级节点、3.5万家企业,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287亿;全市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5%,高于社零总额增速5.9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餐饮收入分别增长24.1%、24.8%。

  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重庆着力破解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间不平衡性问题,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1.67%,高于全国5.5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由上年的2.36下降为2.28。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050万吨以上;新创建3个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107个,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36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102公里,新改造农村危房5759户。

  

  绿色发展厚植新优势。重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是大力引进和培育高附加值、高竞争力、低排放、低污染的科技企业,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技术运用,2023年,全市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5万家、7565家,分别增长36.1%、19.2%,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2个、绿色工厂133家。二是一体化推进节能降碳减排,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0.8%;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持续扩张,发电量增长11.8%,清洁能源电量消纳占比超过47%;碳市场累计成交4753万吨,“碳惠通”核证自愿减排量约191万吨,履约清缴17笔,碳中和登记9笔。三是生态环境持续做实做靓,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5天,新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5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06%,高出全国31.04个百分点。

  开放发展迈出新步伐。重庆积极转变观念,大力实施以开放促发展的经济政策,外贸经济逐步活跃。特别是在90年代沿江开放、21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一带一路”等重大历史机遇带动下,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逐渐形成。全市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约0.7亿美元扩增到2023年的1015.58亿美元,年均增长18.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1983年39万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10.53亿美元。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速推进,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功能持续完善,高水平开放经济底座更加夯实,2023年全市新设外商投资经营主体782家,实现外贸进出口7137.39亿元;新增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10个;“新三样”出口增长1倍,汽车出口额增长51.9%。

  

  共享水平实现新提升。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重庆不断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持续用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更加明显。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3.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4%,稳定在可控范围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50万,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7%,“渝快保”参保人数超过620万,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4万套(间),新配租入住公租房3.5万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7万个、托位4万个,新增养老床位4080张,新增三级医院23家、三甲医院8家,建成博物馆、纪念馆130个,大型体育场馆84个,群艺馆、文化馆站1072个,公共图书馆43个,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吹响了新征程抓改革、促发展的“冲锋号”。重庆将一体学习、一体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对标对表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加快打造“六个区”,努力形成“十二项标志性改革成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强做大“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完善“416”科技创新布局,加快探索陆海并进的内陆制度型开放体系,深入推进民生领域集成服务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强大动力,为全国改革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重庆市统计局统计监测评价处一级主任科员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57496.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