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是“指挥棒”“风向标”,但若名目繁多、频率过高,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还会加重基层负担。中央组织部召开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工作座谈会指出,“以精简优化考核为抓手,切实为基层减负、干部赋能、改革增效”。笔者认为,唯有通过“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果敢,秉持“因材施教施良策”的睿智,运用“众行致远谋新篇”的筹谋,方能构建科学高效的考核体系,切实为基层减负,激活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
从严把关,“瘦身”考核冗余之赘。考核内容若如蔓草般繁杂冗余,必然导致人力、物力与时间的虚耗,令基层深陷“文山会海”与形式主义的泥潭,难以自拔。要高悬从严把关之剑,对考核内容进行深度精简。一方面,毫不留情地剔除形式主义作祟、与实际工作脱节的考核项目,防止考核沦为徒有其表的“花架子”工程。另一方面,将考核的聚光灯精准投射于中心工作与关键任务之上,集中评估工作业绩的卓越度、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创新能力的突破度等核心维度,让考核真正成为驱动工作稳步前行的强大引擎。借由考核内容的精炼,基层负担得以切实舒缓,工作效率如春笋拔节般攀升,工作人员方能将更多心血倾注于真正富有价值与意义的工作之中。
量体裁衣,“定制”考核精准之尺。不同地区与部门,其工作根基、发展层级千差万别,考核指标若“千篇一律”,无疑是削足适履。要深度考量各地实际状况,量体裁衣般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考核准则。在经济发达地区,要以创新能力、产业升级、科技人才等为“主攻方向”,引领其专注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相对薄弱的区域,应将关切目光更多投向基础设施的夯实筑牢、民生福祉的切实增进、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固坚守等层面;在基层服务部门,应以服务品质、群众满意度为“核心靶心”,时刻关注民生需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同时,考核指标应如“精雕细刻”的艺术品,兼具可操作性与可衡量性,避免“雾里看花”般的模糊与笼统。
多元协同,“重塑”考核灵动之姿。传统考核方式重材料、查痕迹,致使基层陷入“材料陷阱”,为应付考核而“纸上谈兵”,忽视工作实效。要以“革故鼎新”之勇,全方位优化考核方式,加强考核统筹协调,严控考核频次和总量。其一,强化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的有机融合,将关注视角延伸至工作全程,注重对工作进程的动态化监测与评估,及时察觉问题并给予精准指导,摒弃年终“一锤定音”式的粗放考核。其二,倡导多部门联合考核,力促信息资源共享,破除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变“单枪匹马”为“联合作战”,改变多头考核、重复考核现象,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干部苦于迎“查”、疲于备“考”等问题,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实上。
向荣伟(普洱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