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兴区委农工委以“兴农谈”培训品牌为抓手,努力锻造一支“开口能说、问策能答、专业能干”的服务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一是聚焦“长短结合”抓培养,实现村级干部“供”与“需”精准匹配。突出提能增实效。坚持基层工作部署到哪儿,干部教育培训就跟到哪儿,定期开展“村书记大讲堂”,持续举办壮大集体经济、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乡村治理重点村等专题培训班,组织部分村书记、第一书记赴浙江、福建等地学习振兴经验。每年为近千余人次“充电蓄能”,真正将培训从“学一阵”变为“学一任”。聚焦弱项补短板。联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展全日制大专学历提升工作,自2018年以来累计招录1060名学生,部分优秀学员现已担任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多方培养蓄能量。实施“新国门·青苗”5年培养计划,通过“六定六强”区镇联合培养机制,每年开展不少于60学时的集中培训,目前已有29名培养对象成长为村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建立“四段式”科班培养机制,目前科班培养的146名学员有118人进入村干部队伍,其中63人担任村书记。
二是聚焦“履职能力”抓教育,实现涉农干部“学”与“干”有效衔接。创新教育形式。在“大兴三农”公众号开设“兴农谈”“演武堂”专栏,发布党的知识、政策解读等信息1200篇,点击阅读36万余次,开办“兴农谈”抖音平台,定期发布直播活动,为村干部搭建互动交流、互学互鉴的平台,吸引2万余人次参与,打造随时随地“指尖学习”平台。搭建交流平台。以“书记讲给书记听”的形式,安排先进典型村书记分享强村富民、稳村治村的“金点子”“小处方”,切实提高村干部解决问题、推动村庄发展的能力。共享教学资源。整合区级教学资源,建立乡村振兴培训师资库,现收纳讲师近百名;整合组织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政策资源,编印典型材料汇编、党建制度汇编、党建政策汇编等“三本手册”学习教材,为村干部提供政策理论支撑。
三是聚焦“技能提升”抓培训,实现振兴人才“培”与“用”一体推进。聚焦前沿科技。建立“线下”进班学、“线上”跟班学培训模式,让培训课程惠及更多人群,为村庄发展不断提供新思路、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促推学用转化。建立专题辅导“案例式”、田间地头“体验式”、情景教学“宣讲式”等培训模式,围绕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开展技能培训近8000余人次;深化“园区合作”,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市-区-镇”三级专家联动机制,拓展人才培训载体。突出按需施教。组织第一书记、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开设“创业课”,开展技能交流、普及法律常识、巧解群众难题,积极对接优势资源,推荐优秀人才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遴选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27人,助力提升党组织组织力和凝聚力。